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3)

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3)

2011-08-25 14:49 阅读:4301 来源:爱爱医 作者:q****e 责任编辑:qionghe
[导读] 普通的感染,不应选用联合用药。当发生以下几种情况时,可合理选用联合用药:病情不明的严重感染者或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者,如必须长期用药细菌有耐药可能;免疫缺陷者;晚期肿瘤病人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 近十余年来,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


    3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式

    3.1 给药的剂量

    给药的剂量决定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及患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血中的抗菌药物浓度应比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高2-10倍。但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剂量个体化,以保证用药安全。

    3.2 药效动力学与给药方法

    药物浓度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在使用抗生素时,药物在体内产生作用不仅与其在体内达到的浓度相关,而且与部分药物的抗生素作用后效应、生物利用度、半衰期等多种因素相关。

    因此,抗生素按它们的杀菌活性及持续效应分为3组:

    (1)以大范围浓度内呈现浓度依赖和延长的持续效应为特点。所用的药物浓度越高,杀菌率和杀菌范围也相应增加,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由此,这几类药物的用药方案是把药物浓度提高到最大限度,而同时由于存在延长的持续效应,较长的剂量间隔也是允许的。

    (2)对于浓度依赖极低,且仅产生短期的甚至无持续效应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此类药物合理的给药方式是尽可能地延长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

    (3)至于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表现出延长持续效应,杀菌呈时间依赖性,所以,延长接触时间,但允许剂量间隔期间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亦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给药途径

    (1)全身给药:一般感染时采用口服给药,严重感染时采用注射给药。临床上常用的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循环,生物利用度好。

    (2)对于局部应用抗生素,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所以,在轻微感染或浅表伤口无化脓无全身症状时,使用外科引流清创为主。尽量避免局部使用抗生素,亦无需全身使用抗生素。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