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病历讨论 > 发热、肺部浸润、胸腔积液

发热、肺部浸润、胸腔积液

2012-08-24 08:49 阅读:3380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病历摘要 一般情况:患者,男,79岁。 主诉:发热、活动后气促40d。 现病史:患者4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达39℃,体温多在午后及夜间升高,伴畏寒、出汗。无胸闷、胸痛,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关节红肿、疼痛。2011-03-11当地胸部CT示

    病历摘要

    一般情况:患者,男,79岁。

    主诉:发热、活动后气促40d。

    现病史:患者4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达39℃,体温多在午后及夜间升高,伴畏寒、出汗。无胸闷、胸痛,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关节红肿、疼痛。2011-03-11当地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交织成网状阴影;双肺散在分布小结节状及纤维条索影,以右肺下叶为主,病灶边缘模糊。双肺气肿伴多个肺大疱形成。双肺门及纵膈未见肿大淋巴结。血常规: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0.856,淋巴细胞0.103,嗜酸粒细胞0.011),血小板166×109/L;自身免疫相关检查为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74mm/h;C-反应蛋白60mg/L。予以“头孢克洛”抗感染治疗,7d后患者体温无明显下降,波动于37.5~38.5℃。多次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不高,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一直以“头孢类”(头孢吡肟,余不详)抗生素治疗,使用“伊曲康唑”抗真菌5d,未见好转,入我院前3d呼吸困难加重,2011-04-24胸部CT示:左肺中上肺野及右肺上野见斑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双侧胸腔积液。在当地医院多次行胸腔穿刺抽液术缓解症状,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

    既往史:患者60年前有“肺结核”病史,已治愈。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10年。近期未到远地旅游。有吸烟史50年,每日约20支,已戒烟3个月;饮酒史50年,已戒酒3个月。无放射性物质及毒物接触史。

    入院体检:体温38.1℃,心律90次/mim,呼吸频率26次/min,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体重70kg,精神萎靡,口唇、甲周轻度紫绀,全身皮肤、巩膜无皮疹,无结节,无红斑。双肺呼吸音减低,右肺底可闻及少量细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8.88×109/L(中性粒细胞0.878,淋巴细胞0.079,嗜酸粒细胞0),血小板216×109/L。
    粪常规未发现霉菌及寄生虫卵。
    尿常规未发现霉菌。结核抗体(+),ESR25mm/h,结核菌素试验(-)。
    血气分析:pH7.51,PaO2 8.11kPa,PaCO23.86kPa,HCO-323.1mmol/L。
    自身免疫全套、降钙素原、肺癌标志物、生化肾功、肝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类风湿因子及抗链“O”均无异常。
    IgA、IgE、IgG均在正常范围内。

    第一次临床讨论

    李松桃住院医师(呼吸科):本例患者病史特点:(1)老年男性,起病较缓,病程较长。(2)患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3)患者在COPD急性发作(AECOPD)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经广谱抗生素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4)患者为热病容,紫绀,双肺呼吸音减低,右肺底可闻及少量细湿啰音。(5)在院外治疗中白细胞不高,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嗜酸粒细胞不高。影像学提示双肺病灶进行性增加,以双上肺为主的实变影,并逐渐出现胸腔积液。入院血常规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升高,嗜酸粒细胞正常。ESR轻度升高,结核抗体阳性,自身免疫全套、降钙素原,IgA、IgE、IgG均在正常范围内。

    兰箭副教授(呼吸科):本例患者发热待查。引起发热的原因多,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该患者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肺部影像学病灶的出现与发热几乎同时发生,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升高;故应首先考虑肺部感染引起的发热。但患者经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体温无明显下降,肺部病灶无明显吸收,反而进行性增加,肺部影像学有一定的“易变性”特点,用感染解释可能不是普通常见病原菌感染。结合患者发热前有AECOPD和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的真菌感染危险因素,故需警惕肺部真菌感染。但患者在院外使用“伊曲康唑”抗真菌1周体温亦无明显下降,“伊曲康唑”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效果差,真菌感染仍不能排除。其次患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ESR轻度升高,结核抗体阳性,从CT上可见陈旧性纤维条索影,故不能排除结核再燃可能。最后再考虑其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可行GM试验及G试验寻找真菌感染依据,并行胸穿明确胸水性质。

    王导新教授(呼吸科):本例患者结合其病史及辅助检查首先考虑感染性发热,但仍不能排除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需警惕间质性肺疾病可能,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其余肺外系统病变引起发热者:实体瘤性发热一般为低热,血液系统肿瘤引起发热体温较高,常伴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的明显改变。患者自身免疫相关检查全阴性,结缔组织病变可以排除,药物热、甲亢等非感染性发热均不好解释患者发热与肺部病灶的关系。故首先考虑肺部非特殊病原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其次是间质性肺疾病导致的发热。由于抗真菌及抗结核治疗疗程长、副反应大,目前诊断尚不明确,暂不使用。目前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建议暂予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及不典型病原菌均有“莫西沙星”治疗,并反复行痰培养、咽试纸培养、痰找抗酸杆菌检查。监测体温观察热型,随访血常规及胸部影像学变化。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及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讨论后予以“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入院后第3天血常规各系均在正常范围内,第5天白细胞6.15×109/L(中性粒细胞0.613,嗜酸粒细胞0.096)。GM试验0.55(参考值<0.5),G试验阴性。1周后复查胸部CT示:肺部病灶较前无明显改变。行胸腔穿刺抽液术,胸水常规:相对密度1.014,李凡它蛋白定性(+),红细胞1070×106/L,白细胞420×106/L[中性粒细胞0.47,淋巴细胞0.34,间皮细胞0.19,嗜酸粒细胞(-)]。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见大量间皮细胞和部分淋巴细胞。痰找抗酸杆菌连续7d均阴性,痰培养、咽试纸培养结果为正常菌群,多次痰涂片未见真菌孢子及菌丝。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细胞总数为3.3[嗜酸粒细胞1.68(50.9%),中性粒细胞0.52(15.8%),淋巴细胞0.3(9.1%),巨噬细胞0.78(23.6%)]。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示:肺间质及肺泡中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纤维蛋白渗出,并可见碳沫沉积。

    第二次临床讨论

    兰箭副教授(呼吸科):本例患者病程6周,有发热、呼吸困难,外周血白细胞不高,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嗜酸粒细胞在病程初期不高,随后一过性升高,胸部影像学表现为上肺实变影及团块状影,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患者主观呼吸困难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肺部病灶进行性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50.9%,肺穿刺活检提示嗜酸粒细胞浸润。目前推荐的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CEP)诊断标准为:(1)咳嗽及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持续2周以上;(2)BALF和(或)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BALF中嗜酸粒细胞≥40%,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000/mm3,尤其是≥1500/mm3;(3)X线胸片显示为周围性肺浸润;(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嗜酸粒细胞肺疾病。在诊断为CEP时需与嗜酸粒细胞肺疾病中的其他类型相鉴别。该患者只存在肺部病变,无全身其他器官受累表现,且病检未见明显血管炎表现,不考虑合并血管病变的全身嗜酸粒细胞肺疾病。患者未到远处旅游,粪便未见寄生虫卵;无明确药物过敏史,入院后停用在院外所有药物患者仍出现发热,患者既往体健,未长期服药,近期因AECOPD入院除用抗生素外,其余为化痰止咳药,此类药患者既往入院即多次使用过;痰培养、咽试纸培养均未培养出真菌,咽试纸涂片未见真菌孢子及菌丝,GM试验及G试验均阴性;排除寄生虫感染、药物反应及真菌过敏引起的嗜酸粒细胞肺浸润。单纯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症状轻,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明显,影像学改变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往往可在1个月内自行缓解。特发性高反应性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罕见,表现为持续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AEP)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通常不高,随着病程进展可能会升高。但AEP起病更急,症状更重,发热时间<5d,所以综上考虑诊断为CEP。但需进一步解释患者在发病早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始终不高。

    淦伟副教授(放射科):CEP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其典型表现是“负相肺水肿征”,主要累及上肺。CT主要表现为非阶段性的实变影及斑片状影,主要在肺外带。其他少见的表现可有磨玻璃样阴影、网格状阴影、结节状影,这些少见表现常出现在CEP病程晚期。且其影像学表现可表现为:迁徙性、游走性及易变性,胸腔积液少见,少于10%的案例出现胸腔积液。本例患者既往CT即可见明显的双上肺纤维条索影,在发热初期双下肺有少许斑片状影,随着病程进展双上肺在短期内受累,表现为大片实变影,大部分病灶在双上肺,经抗生素治疗无吸收,反呈进行性增加,并逐渐出现双侧胸腔积液。单凭影像学不能确诊为CEP,结合BALF检查、病检结果,可诊断为CEP。

    冷志教授(病理科):CEP的典型病理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内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其中含嗜酸粒细胞,聚集的嗜酸粒细胞可发生坏死形成“嗜酸性脓肿”,肺间质内可伴有纤维母细胞增生及轻度的胶原增多,在肺泡腔及巨噬细胞内可见游离的Charcot-Leyden结晶体。

    在病理学上本病需要与闭塞性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相鉴别。BOOP病理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浸润。但其主要表现为细支气管腔和肺泡腔内较多机化渗出物,甚至肉芽组织增生使管腔狭窄和闭塞;伴不同程度单核细胞和泡沫样细胞浸润。疾病早期,肺泡腔内以纤维渗出为主,并有少许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较CEP明显少。故尚需警惕CEP合并BOOP的可能。

    王导新教授(呼吸科):本例患者在院外反复多次检查及入院后1周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一直不高,后出现一过性升高。这点似乎不支持CEP诊断。CEP患者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通常升高,但约有1/3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不高。据Matsuse等报道的43例CEP中有3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在治疗过程中升高,6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在正常范围内。结合患者BALF检查及病理结果,诊断CEP明确。

    CEP对激素反应良好,约有10%患者能自行缓解。多数学者推荐泼尼松的起始剂量为0.5~1.0mg/(kg·d),症状好转和肺内病灶吸收后逐渐减量。有专家学者推荐激素减量应持续6~12个月。国外有报道称使用吸入激素治疗可以减少其复发率,但无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但单独使用吸入激素治疗无效,近年有案例报道单独使用“甲磺司特”口服治疗CEP成功。CEP预后良好,致死的病例罕见。但到后期可发展成肺纤维化,约有1/3患者可发展至支气管哮喘。

    讨论后予以“甲强龙”80mg/d静脉滴注,1d后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2d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降至正常,1周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好转,复查胸部CT示:病灶明显减少,双侧胸腔积液较前明显吸收(图2)。“甲强龙”改为40mg/d静脉滴注,3d后改为“泼尼松”20mg/d口服。再1周后复查胸部CT示病灶吸收,残留少量斑片状影。患者病情好转出院,院外口服“泼尼松”20mg/d,门诊随访。出院2个月后激素减量为“泼尼松”15mg/d,未复发,目前仍随访中。

    通过本病例总结出以下几点:(1)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不高不能排除CEP的可能。(2)若肺内病灶经积极抗革兰阳性及阴性菌治疗无效时,在考虑非典型病原菌感染、肿瘤的同时,亦需考虑到间质性肺疾病的可能,三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完全不一样。必要时可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BALF检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