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吡肟(cefepime)是第四代注射用头孢菌素,与前三代头孢菌素比较,头孢吡肟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低的诱导性,能更快地穿透革兰阴性杆菌的外膜且与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有更高的亲和力的特点,故头孢吡肟临床用于重度感染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头孢吡肟的耐受性好,大多数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为轻度、中度,可以耐受,不影响治疗。现就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头孢吡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2.4%)、恶心(1.8%)、皮疹(1.8%)和腹泻(1.7%),皮疹是中断治疗最常见的原因。腹泻病人粪样中可检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其它引起早撤药的原因为临床和呼吸状态恶化(1例)、药物热(1例)、肝酶水平升高(2例)。极少报告的不良反应为头昏眼花、静脉炎、头晕、发热、焦虑、呕吐、便秘、输注时手臂发冷及麻木、尿急、咳嗽、颈痛、胸骨下热感、胃肠胀气、双手出汗、臂部沉重感、过敏、疼痛发作、肾功能受损。有报道对进入安全性评价者头孢吡肟组、头孢他啶组各83例进行副反应观察,结果头孢吡肟组药物热伴药疹1例,一过性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Y-谷氨氨酶转酶(Y-GT)升高4例;头孢他啶组一过性ALT、胆红素及尿素氨(BUN)、肌酐(Cr)升高5例。两组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其差异无显著性。马斯平报告用头孢吡肟治疗儿童严重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259例,皮疹4%~10%、腹泻3%~8.5%、呕吐3%~5%,大多为轻度反应,不必停药。只有约1.4%~2.9%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
1.头孢吡肟临床试验中的副反应
在应用多种剂量头孢吡肟的临床试验中,4137名患者接受推荐剂量进行治疗500mg~2g,静滴/12h。临床试验表明头孢吡肟的耐受性好,临床试验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最常见的头孢吡肟不良反应为局部反应(3%),包括静脉炎(1.3%)、疼痛和(或)局部炎症(0.6%)、皮诊(1.1%),其他有恶心、呕吐和腹等。本组仅有1例患者于静脉插管部位出现红肿,拔管后消退。头孢吡肟没有发现因为药物毒性导致死亡或终生残疾的报道。64名患者(1.5%)中断了头孢吡肟治疗,原因是研究人员认为可能甚至确定是药物毒性造成的副反应;其中33名患者(51%)是因为皮疹。在500mg、1g和2g剂量组中,副反应的发生率是近似的,分别为0.8%、1.1%和2.0%。但是皮疹的发生率是随着剂量增加而升高的。
用于临床后的情况除了在上述临床试验所报告的副反应外,在世界范围内的其它临床试验报告了下述一些副反应:脑病可能发生于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头孢吡肟时而未进行剂量调整;数种头孢菌类抗生素都可能引发癫痫;特别是在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时未减低剂量。如果怀疑癫痫发作是由于药物导致,应当即停用,并使用缓解肌痉挛的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副反应还见有如Stevens-Johnson综合症,多形性红斑,毒性表皮神经溶解症,肾功能减退毒素性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出血,以及肝功能减退、胆汗淤积,全血细胞减少症等。
另有报道对2023名应用头孢吡肟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3%,具体情况为:
(1)胃肠道系统:头孢吡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使胃肠道症着(腹泻、恶心、呕吐、便秘等)发生率为6.3%。
(2)皮疹:与所有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一样,皮肤症状主要有瘙痒各皮疹等,其发生率为3%;因皮疹而停药者36名(1.78%)。
(3)神经系统疾病:与所有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一样,长期使用头孢吡肟可发生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率分别为3.0%。
(4)其它:心血管系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0%;呼吸道症状发生率分别为0.8%;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0.9%。极少报告的不良反应为静脉炎、发热、焦虑、肾功能受损等。
2.头孢吡肟临床应用中的副反应
头孢吡肟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皮疹,注射部位静脉炎和疼痛、药物热、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等更为少见,多为一过性,一般不需要停止治疗。严重的过敏反应罕见,一旦出现,应立即停用本药,并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症处理,对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曾有严重过敏者应禁忌使用头孢吡肟。长时间应用头孢吡肟会导致非敏感菌的过度繁殖。反复评估病情显得很重要。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复合感染,应采取相应措施。许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吡肟,都可以导致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在这些病人用药期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并补充维生素K。在头孢吡肟治疗过程中,直接Coombs反应阳性,或者母亲在分娩前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新生儿Coombs反应阳性等,都应认为是缘于药物。在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结肠炎病史的病人,盐酸头孢吡肟的应用应慎重。在应用盐酸头孢吡肟超过最大推荐剂量50倍后,精氨酸会干扰糖代谢,可引起血钾的短暂升高。其低剂量时的副反应尚不清楚。
有报道应用头孢吡肟治疗重症院内感染,结果头孢吡肟组55例中30例痊愈,7例显效,进步7例,无效11例,痊愈率54.5%,有效率67.2%;而头孢他啶组51例中21例痊愈,8例显效,进步6例,无效16例,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1.2%和56.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效无显著性差异。副反应:头孢吡肟组发生副反应3例(5.5%),其中皮疹2例(1例停药,1例经治疗好转),胃肠道反应1例。头孢他啶组发生副反应2例(3.9%),均为肠道反应。为评价头孢吡肟对胸外科术后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有报道将24例病人随机分为头孢吡肟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静脉滴注头孢吡肟2.0g,2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头孢噻肟2.0g。3次/d。结果头孢吡肟治疗组治愈率91.7%。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83.3%,有效率100%。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细菌培养阳性率91.7%,阴转率91%,清除率88.2%;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16.3%(P<0.05)。2组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影响继续治疗。认为头孢吡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是第三代头孢菌素良好的替代药。
总之,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是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所致重症院内感染(院内肺炎,腹腔感染,妇科感染,脓毒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各种感染)经验疗法的重要药物。头孢吡肟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临床疗效好,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少而轻,与药效相似药物比较药价较低。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