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对药治疗脾胃病(2)

对药治疗脾胃病(2)

2012-03-23 09:58 阅读:3677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对药是指某两味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如影随形,起着相辅相成或相得益彰的作用。笔者老师马骏为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在临床诊治疾病中擅用对药,特别是在脾胃病的诊治中,他根据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

    茯苓、茯神

    脾胃病虽病位在胃肠,但和其他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息息相关。心身同病在脾胃病中尤为多见,如患者常有胸胁不舒、善太息、眠差、焦虑等肝胃不和,心脾不和等一系列的表现,马骏常茯苓、茯神同用,补心益脾,心脾同调,往往事半功倍。

    大腹皮、大腹子

    这两味药是同种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槟榔的外壳干了以后,带一点黄黄的颜色,有大量纤维,称其为大腹皮,又叫槟榔衣。大腹子即槟榔,是大腹皮里面的种子,可以增强肠的蠕动,常常在消食方里面和消食药同用,像木香槟榔丸,通过缓泻排除胃肠积滞。临床上对于气滞中焦,脘腹胀痛,肠腑失畅,大便或结或排解困难的湿滞便秘者,马骏常并用两药,健脾理气,化湿行滞,通腑泄实,水道与谷道并调,双管齐下。当然,脾虚泄泻者,只可用大腹皮,不宜用大腹子。

    藿梗、苏梗、荷梗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临床上,尤其在长夏之季,暑多夹湿,脾虚湿胜是导致泄泻的重要因素,大量的患者由于脾胃不健,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以致脾不生清,胃不降浊,水反为湿,痰饮内生。

    藿梗性温,温中化湿,苏梗疏肝理气,降气止呕,而荷梗性凉,解暑清热,和胃醒脾。结合时令,临床上对湿邪内阻伴气机内阻者,马骏常常处方中藿、苏梗并用,化湿理气;而对于脾胃呆滞,气机壅塞者,藿、荷梗并用,以达健脾止泻,醒脾和中之效;对于气滞中焦兼见脾湿胃呆者,苏、荷梗并用,行气醒脾,化湿消滞。

    马骏善用的对药还有很多,如川浙贝、砂蔻仁、桃杏仁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并用;也有将一种植物不同的部位合用,如苏叶、梗,瓜蒌皮、子,桑叶、皮等;还有把同种药物的不同炮制合而为用,如生、炒白术,生、炒薏仁,生、炙甘草等,体现出中医治病贵在“调和致中”的理念。

  • 1
  • 2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