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31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术后护理

31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术后护理

2012-02-23 15:11 阅读:1567 来源:局解手术学杂志 作者:丁* 责任编辑:丁磊
[导读] 由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矿井坍塌等创伤因素不断增加,腹部创伤变得复杂且常合并其它部位伤⑴。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伤情往往来势凶猛,虽及时外科手术能挽救其生命,但术后的护理仍很重要。我科2009年1月至12月共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31例,严格实施了术后

    由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矿井坍塌等创伤因素不断增加,腹部创伤变得复杂且常合并其它部位伤。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伤情往往来势凶猛,虽及时外科手术能挽救其生命,但术后的护理仍很重要。我科2009年1月至12月共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31例,严格实施了术后护理要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18~80岁。致伤原因:多发伤29例,其中交通伤24例,高处坠落伤3例,坍塌致伤2例;刀刺伤2例。损伤脏器:单纯性脾破裂3例;刀刺伤致单纯性小肠破裂1例;其余27例合并其它脏器伤。术后均安置腹腔引流管。

    2 结果

    经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出院历例,占93.5%;死亡2例,占6.5%,主要死于顽固性出血及多器官功能不全。

    3 护理方法

    3.1 常规护理

    术后除给予心电、血压(B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等监测。严重腹部创伤的患者均放置引流管,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是治疗成功的保障。严格记录冲洗出人量,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如发现连续3h引出鲜红色血性液体大于150mL/h及血压下降应考虑再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及时更换引流管周围被浸湿的敷料,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同时应注意引流瓶(袋)的位置,应低于腹壁戳孔平面,防止逆行感染。本组病例置管5~15d,无1例发生逆行感染。若有2个以上引流管者,必须在引流管上标识引流管放置的部位,以便进行观察及记录。

    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感到不舒适,还可使免疫功能降低、凝血功能紊乱、循环系统外周阻力增加等。患者转入ICU之前,预先把室温调至26~28℃。在冬季使用空调调节室温,用电热毯预热病床,必要时加用热水袋(小于45℃),增加被盖等。常使用连续体温监测,将体温传感器探头插入肛门3~5cm,为随时调整保暖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将液体加温仪置于输液管上,使输入的液体温度在38~40℃左右,直至体温恢复正常。本组29例患者在3~5h内体温均恢复至37℃左右。

    3.2 并发症护理

    主要包括凝血功能障碍的观察及护理、代谢性酸中毒的护理及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观察。由于手术前后失血,加之大量输液稀释、低温、酸中毒均会降低血小板的功能,最终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因此术后需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伤口及引流管周围有无渗血及渗血量,准确测量各引流管的血量。同时观察皮肤有无淤血、淤斑,正确地抽取血标本,及时送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必要时遵医嘱输注新鲜血浆、血小板或补充凝血因子。

    患者因大虽的失血,组织灌注明显减少,无氧代谢增强,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频率及深浅度、准确及时地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本组病例有2例术后出现意识模糊、深大呼吸、动脉血气PH值7.10~7.15,积极的给予5%的碳酸氢钠治疗后,患者的pH值逐渐趋于正常。

    ACS是一种以腹内压升高为特征并伴器官功能障碍的症候群。有文献报道,急性ACS在外科ICU的患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14%,主要发生在长时间腹部手术、重度腹水、感染性休克、肠麻痹、骨盆骨折、凝血机制障碍、出血,腹腔填塞等情况。术后应加强有无腹部体征的观察,如有腹胀,应每小时测量并记录腹围(固定专人测量,以减少误差)。当发现腹胀时还应进行膀胱压的监测,膀胱压能间接反应腹腔内的压力情况,具有简便易行、无创伤、相关性好的优点。

    总之,严重腹部创伤术后转入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稍有不慎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本组病例通过加强对该类患者术后血液动力学的严密观察、引流管的护理及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表现等护理治疗,降低了死亡率。由此可见加强术后监护是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救治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杨德淑,张惠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