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机器人医生逐渐走向前台,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江志伟介绍,现在每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已从9天下降至6天,这意味着每张病床能收治更多的患者。“平时每年下降0.5天都不容易,只有机器人这样的革命性新技术才能带来这么大幅度的下降。”江志伟说。
机器人手术出血量大大减少,对缓解血荒也有很大意义。江志伟以胃癌患者为例,常规手术一般要输血400毫升左右,而机器人手术由于精度高,一般不需要输血或只输50毫升血。
23个月的明明(化名)患有先天性的输尿管狭窄,由于排尿不畅,出现严重的肾积水。父母带着孩子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医院,但由于孩子太小,输尿管只有火柴棒那么粗,普通手术根本无法进行。昨天上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机器人医生”只用了40分钟,就为孩子打通了输尿管。
无人敢碰,“机器人医生”40分钟搞定
据明明的爸爸妈妈介绍,孩子1岁的时候,经常发脾气,三天两头生病。一家人就带明明去医院检查,结果是输尿管狭窄。医生告诉一家人:如果不治,将出现严重的肾积水,甚至影响孩子肾功能。治的话,孩子太小,输尿管只有火柴棒那么粗,普通手术根本无法进行。很多医院都建议,等明明5岁之后再动手术。不忍孩子受折磨,一家人开始走上“漫漫求医路”,得到的答案却是冰冷的。
今年上半年,他们从一个熟人那里打听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可以使用机器人医生开展手术,便慕名找到该院泌尿外科主任葛京平。经过细致的检查,一切准备就绪后,明明被推进了手术室。葛京平操作手术机器人,解剖、分离血管、切割、结扎……“达芬奇”机器人医生双手忽而变成血管钳,忽而又变成电刀,一刀下去,同时完成分离、止血和结扎工作。在葛京平的遥控下,机器人的“手臂”灵活地做着每一个动作,将明明狭窄的一段输尿管切除,然后将剩余两端吻合。这一许多医院做不了的手术,机器人医生只花了一个半小时就做完了,明明也成为全国最小的机器人手术患者。
“普通手术无法疏通纤细的婴儿导尿管,主要是器械精度不够。一来医生看不清,二来手工缝合这么细的管子,人手做不到。但手术机器人能把视野放大10-15倍,观察和缝合做起来就很轻松。”他说,手术的整个过程是1.5个小时,可是,在缝合输尿管的时间就达到了40分钟,因为孩子的输尿管太细了,跟火柴棒差不多粗,缝合输尿管犹如绣花。
机器人医生已为近800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该院院长史兆荣介绍,自2010年5月开展第一例手术机器人手术以来,截至目前,军总已完成788台机器人手术,涉及普外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等5个科室、20余种手术,患者最大的89岁,最小的23个月。
耳鼻喉科主任王秋萍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舌根部巨大癌肿患者,传统手术要把下颚骨全部劈开,至少两周以后才能吃东西,患者伤害太大了。因为害怕术后整个脸变形,一位患者等了8年都没有做,最近通过机器人医生解决了病痛。
南京第二个机器人医生即将上岗
据介绍,美国已经有2073台,中国目前只有15台,江苏仅此一台。记者了解到,为加快引进的脚步,鼓楼医院即将配置省内第二台手术机器人。
不过,记者了解到,由于医保不能报销,机器人手术惠及往往不是最需要的患者,而是更有支付能力的患者。一位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项手术按常规方法收费5万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只需自付一万元;用机器人手术费用虽然医院未收开机费,但个人全部自付。尽管机器人手术效果好得多,但一些患者限于经济条件,也只能忍痛放弃。
专家介绍,鼓楼医院将引进第二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走向普及是大势所趋。医保部门应研究将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机器人手术,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让更多的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