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利尿剂 利尿治疗主要是减少增加过多的血容量,即减轻心脏的前负荷、缓解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充血症状。对于急性左心衰竭、尤其是急性肺水肿患者,可酌选利尿剂以加强疗效。常用制剂包括速尿和利尿酸钠。除利尿作用外,静脉注射速尿还可扩张静脉、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是缓解急性肺水肿的另一因素。静脉注射后约5min起效,疗效持续4~5h。
用法:速尿20~40mg溶于5%葡萄糖液20~40ml内,缓慢静脉注射。或利尿酸钠25~50mg溶于5%葡萄糖液30~50ml内,缓慢静脉注射。
此外,可用氨茶碱0.25g,溶于5%葡萄糖液20ml内,缓慢静脉注射,能加强利尿,兼可减轻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
利尿治疗以将PCWP维持在1.60~2.40kPa(12~18mmHg)为宜,需注意防止利尿过度而造成低血容量状态,此时因心室充盈不足而致CO下降。另外,利尿不当可引起电解质平衡失调,尤其是出现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等,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故应注意监测血电解质,及时相应补充。
下列急性左心衰竭不宜应用强力的利尿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而休克主要系低血容量所致者,应着重纠正低血容量;主要因左室顺应性降低所致的老年心力衰竭,对利尿治疗反应差;主动脉口狭窄合并心力衰竭,需要较高的左室充盈压来维持CO,过分利尿可导致CO急剧下降,病情恶化。
6.镇静剂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呼吸十分困难,精神极度紧张,既增加氧耗、加重心脏负担,又严重影响治疗,须尽快使患者安静下来。首选吗啡,5~10mg/次,皮下或肌内注射,对左室衰竭和心瓣膜病所致的急性肺水肿疗效尤佳。一次注射常可收到显效,必要时15~30min后可重复应用1次。吗啡系中枢抑制药,能有效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减少躁动,使患者安静下来,且可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和呼吸困难。对老年、神志不清、休克和已有呼吸抑制者应慎用。
此外,尚可选用杜冷丁,50~100mg/次,皮下或肌内注射。该药尚可用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或休克的肺水肿,以及颅内病变所致者。
一般镇静药和安定药疗效不如吗啡和杜冷丁。
7.糖类皮质激素的应用 此类药物作用广泛,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扩张外周血管,增加CO;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促进利尿;稳定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减轻细胞和机体对刺激性损伤所致的病理反应。对急性肺水肿的治疗有一定价值,尤其是伴通透性增加的肺水肿。应在病程早期足量使用。常用地塞米松5~10mg/次,静脉注射或溶于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次,溶于5%~10%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嗣后可酌情重复应用,至病情好转。
8.机械辅助循环 严重的急性左心衰竭,如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尤其兼有休克时,仅用药物治疗常难奏效,有条件时行机械辅助循环,辅助左室泵功能,可望改善心脏功能。
所用方法为主动脉内囊反搏动和体外反搏动。前者是经股动脉将气囊导管送至胸主动脉上部,于体外有规律地经气泵向囊内泵入或抽出氦气,用心电图控制气泵的节律;在心脏舒张期将气囊充胀,以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其他脏器的灌注;收缩期则气囊被排空,以降低主动脉压,减轻心脏后负荷。故能增加CO、降低LVEDP和减轻心肌氧耗量。
体外反搏动是将患者下肢置于封闭的水囊内,治疗原理与上相似。在心脏舒张期以加压,促使血液回流,提高主动脉舒张压;收缩期减低,降低左室射血阻抗,即减轻左室后负荷。
主动脉内囊反搏动创伤性治疗方法,疗效优于体外反搏动。对明显泵衰竭、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者更适用。体外反搏动具非创性优点,适用于轻度泵衰竭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药物治疗与机械辅助循环常联合应用。
消除诱发因素和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在抢救急性心力衰竭的同时或以后,应努力寻找和消除诱发因素,如消除心律失常、治疗感染、控制高血压、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纠正休克和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等。左房粘液瘤、瓣膜病变和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病,嗣后可酌情手术治疗。
教会患者预防方法,如避免紧张过劳、饮食清淡、忌暴饮暴食和防止感染等,防止急性心力衰竭复发。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