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澄清医疗消费**四大误区 理性**

澄清医疗消费**四大误区 理性**

2014-05-22 10:02 阅读:1925 来源:环球医学资讯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但一些患方**者对医疗消费**的规则及方式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致与医方形成矛盾对立。针对一些医患矛盾、医疗**,极少部分较为极端的**者甚至采用了非法医闹、暴力伤医甚至哄闹**的极端方式,医闹引来越来越多的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但一些患方**者对医疗消费**的规则及方式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致与医方形成矛盾对立。针对一些医患矛盾、医疗**,极少部分较为极端的**者甚至采用了非法医闹、暴力伤医甚至哄闹**的极端方式,“医闹”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澄清医疗消费**四大误区,供医患双方了解、借鉴。

    责任判断误区:“病是否治好”是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标准


    患方在**过程中“控诉”医院常用的依据是“病人活着进来、死着出去”或者“病人站着进来、躺着出去”,言下之意,“病是否治好”是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标准。

    但是,判断医院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的依据是,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及章程、流程等相关规定及医疗常规而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申言之,医护人员只要按照医疗规程及常规救治,即使病情无任何改善、病情加重甚至患者死亡,均不必然导致医院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判断医院是否承担责任的两个关键:一是诊疗行为有无违反医疗规程及常规之处;二是这种违规之处与患者目前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者必须同时具备。

    这种判断涉及专业技术的判断,因此需要具有专业鉴定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判断。

    确定这种判断规则原因在于,尽管现代医学科技已经十分发达,但它对人体的认知、对疾病的认知都还是有限的;其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选择和回避的客观规律;再者,医生是人不是神,没有能够包治百病的医生,这是一个客观生活常识。

    最后,如果要求医生承担的责任过重,医生就会因为自保而不愿冒险救治,最终损害患者利益并停滞医学探索。所以,不能将“病是否治好”作为判定医院是否承担责任的标准。

    **举证误区:患方不用提供证据 由医院承担倒置的举证责任

    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前,“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已经广为患者及其家属熟知,依据是《民事证据规定》中“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院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在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中,这一规定就意味着患方不用提供证据,都应该由医院提供证据并承担举证责任。这成为患方进行医疗消费**举证的一大误区。

    实际上,大部分非法律专业的患者及家属并不清楚自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生效后,医疗损害责任成为了法定的一般侵权类型,不再是医方承担倒置举证责任的特殊侵权类型,举证责任的分担方式变为“谁主张谁举证”,即我国侵权责任法将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分配给了患者。

    证据规定将医疗过错及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分配给了患者方,主要是考虑当前医院举证责任过重造成防卫性医疗及过度检查的后果,而平衡患者与医院的举证责任负担。

    《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当医院无法排除医院原因导致患者目前损害后果时,则医院存在过错的在先法律推定就成立。目前,这种状况已经改变。当出现真伪不明、事实不清的状态时,医院就不再承担不利的举证后果。

    当然,患方承担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也不是要求患者对医院的医疗过错及因果关系的全部进行举证,对于由医院掌握的病历资料等证据仍由医院提供和举证,只是对医院承担全部医疗过错及因果关系排除的举证责任进行了缓和。

    知情同意误区:一旦发生未告知的损害都是医院的过错

    当前,涉及医疗告知的**案件成为医疗消费**类型的一大增长点。随着患者及家属的**意识日益增强,基本都要求医生在治疗之前对治疗方案、手术方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详细告知,征得同意或选择治疗方案之后再进行施治。此时,一些人片面认为,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所有事项都必须事先告知并征得患方同意,一旦发生未告知的损害都是医院的过错。

    事实上,医疗行为是非常繁复的救治行为且人类对医学未知领域的认识还很有限,医疗告知义务仅仅是针对已知的、常见的、重大且特殊的法定或约定事项进行告知,对于一般性事项并无告知的必要,对于某些紧急事项及不可预知的事项也不可能事先告知,因此,不能强求医护人员事先告知所有的医疗行为及后果。

    审判实践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医院及其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可以暂时性地或永久性地免除:

    (1)轻微侵袭的情况。即医疗行为的流程较为简单且身体侵袭轻微,发生医疗风险的可能性极低,这是老百姓常说的治疗“小病”的情形。(2)在紧急情况下,医院及医务人员在按照特定程序履行手续后,无需先取得患者及家属意见,便可对患者的病情便宜处置。但这种情形应只是暂时免除,事后亦不能免除医院的告知说明义务。(3)不适宜告知的治疗情况。当告知患者病情会对患者有不良影响时,可以免除对患者的告知义务,但涉及需要患者及家属作出决定的情况时,不得对患者家属免除告知义务。(4)超出医疗常规常见并发症范畴的情况。即医疗常规中并未预见或不常见的并发症无法事先告知或者只能概括性地告知“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事项。

    **索赔误区:患方无需对索赔的费用损失进行详细举证

    医疗消费**案件中,医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下,患方有时要求索赔的额度通常较高,但是很少就其索赔额度提供足够的费用损失依据。他们通常片面地认为按照法律规定计算赔偿数额即可,患方无需对索赔的费用损失进行详细举证。

    索赔的法律原则是“损失填补原则”,即患方有多少实际损失,医方就赔偿多少,并非由患方任意估算作为索赔依据。医疗**索赔的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交通费、护理费、营养费、残疾器具费、残疾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后续治疗费、后续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精神损害抚慰金系酌定产生,无需就精神损害举证损失额度。残疾及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可以依照法定计算方式进行定额计算。但是其他索赔项目均应由患方就具体费用凭证或损失参照标准承担举证责任,否则,患方不提供相应证据举证实际损失,则只能认定其没有该项损失而无需进行赔偿。因此,患者在医疗消费**时除了要注重对医方违规情况进行取证之外,还应当重视对损失费用凭证的取证,无实际损失依据的索赔是无法得到支持的。

    对于患方来说,超出了理性合法的消费者**范畴,必将承担侵权、治安甚至刑事的法律责任。我们希望借此澄清当前医疗消费**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呼吁患方进行医疗消费**时,要理性不要暴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