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坛推荐 > 痛经中医诊疗技术

痛经中医诊疗技术

2011-01-21 14:52 阅读:25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大*勒 责任编辑:大弥勒
[导读] 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下腹部疼痛、坠胀或腰酸痛等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称为痛经。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多为功能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继发性痛经是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

   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下腹部疼痛、坠胀或腰酸痛等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称为痛经。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多为功能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继发性痛经是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所致的痛经。以下仅讨论原发性痛经。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伴**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方药]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凝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温;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方药]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结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痛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方药]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减。
 
  4.气血虚弱
 
  [证候]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八珍益母汤加减。
 
  5.肝肾不足
 
  [证候]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方药]  滋肾养肝止痛。调肝汤加减。
 
  经验方
 
  1.温经散寒汤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 12克,白术12克,紫石英20克,胡芦巴6克,五灵脂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叶6克。
 
  [适应症]  寒凝血瘀之痛经。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服(下同)。
 
  2.热性痛经方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生地黄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20克,川楝子10克,炒五灵脂12克,炙乳香、没药各5克。
 
  [适应症] 气滞热郁之痛经。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3.化膜汤
 
  [药物组成]  血竭末(另吞)3克,生蒲黄(包煎)15克,五灵脂10克,生山楂9克,刘寄奴12克,青皮6克,赤芍9克,大黄炭、炮姜炭各4.5克,参三七末(分吞)3克。
 
  [适应症]  膜样痛经。
 
  4.痛经汤
 
  [药物组成] 钩藤15克,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各10克,肉桂(后下)5克,广木香6~9克,延胡索12~15克,川断、杜仲各10克,益母草15克,茯苓10克。
 
  5.调经止痛汤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9克,香附12克,白芍24克,甘草6克,枸杞子15克。
 
  [适应症]  少女痛经。
 
  适宜技术
 
  针灸推拿
 
  1.体针
 
  (1)以合谷;三阴交为主穴,留针15~20分钟,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夹血块者加血海;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太冲、行间;肝郁者加太冲、气海、内关;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血海;肝肾不足者加关元、肝俞、肾俞。经期每日一次,非经期每周2~3次,连用3个周期。
 
  (2)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合谷。重**用泻法,寒证加灸,留针15分钟。
 
  (3)取穴:中极、地机、次髎。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者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肾虚损者加肾俞、肝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
 
  (4)取穴:17椎下、l棘突下。针法:直刺 1.5寸左右,留针15~20分钟。
 
  2.电针
 
  可选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地机、足三里等穴。**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通以疏密波或连续波,电量以中度**为宜,每次通电约15~30分钟,每日1~2次。于经前3日施治,至疼痛缓解为止。
 
  3.耳针
 
  (1)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肾。手法:刺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做慢而有力的顺向捻转几次。
 
  (2)取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神门、艇角。配穴:交感、肝、肾、皮质下。针法:于经前一周开始治疗,每日一次,每次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治疗至月经赶紧。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