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病历讨论 > 血糖升高3月,加重5天

血糖升高3月,加重5天

2012-08-21 08:49 阅读:3073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病例介绍: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59岁。 主诉:发现血糖升高3月,加重5天。 现病史:3月前,患者于常规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升高,达7.5 mmol/L,无多饮、多尿、多食,无明显体重下降,无视物模糊、肢端麻木等症状,于3日后复查空腹血糖为7.3 mmol/L,诊为2

    病例介绍: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59岁。

    主诉:发现血糖升高3月,加重5天。

    现病史:3月前,患者于常规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升高,达7.5 mmol/L,无多饮、多尿、多食,无明显体重下降,无视物模糊、肢端麻木等症状,于3日后复查空腹血糖为7.3 mmol/L,诊为“2型糖尿病”。仅予饮食控制,未予药物治疗,未常规监测血糖,自觉仍无明显症状。5天前复查空腹血糖为10.6 mmol/L,未查餐后血糖。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

    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史10余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最高达150/80 mmHg,服用贝那普利10 mg qd,血压控制尚可。其父患“2型糖尿病”。

    入院后查体:T 36.4℃,P 70次/分,R 20次/分,BP 124/80 mm Hg。自行步入病房,神清语利,查体合作。身高180 cm,体重98 kg(BMI 30.25 kg/m2),腰围95 cm,臀围92 cm(WHR 1.03)。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肝脾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双足背动脉搏动对称。

    辅助检查:简化OGTT试验,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如下表所示。HbA1c 11.5%↑;谷丙转氨酶(ALT)123 U/L↑,谷草转氨酶(AST)67 U/L↑;尿素氮(BUN)5.7 mmol/L,肌酐(Cr)56 mmol/L,尿白蛋白/肌酐46.79↑;血胆固醇4.1 mmol/L,甘油三酯1.3 mmol/L。

    初步诊断: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

    入院后治疗经过:
    ①降糖治疗:初步考虑采用胰岛素治疗,但患者表示拒绝。鉴于患者全天血糖均控制不佳,遂给予那格列奈(唐力ǎ┍20 mg tid+二甲双胍500 mg tid分别控制餐后及空腹血糖;
    ②治疗脂肪肝:多磷酸酯酰胆碱 456 mg tid;】
    ③降血压及控制蛋白尿治疗:贝那普利10 mg qd+缬沙坦80 mg qd。
    治疗期间,各指标变化如下:
    治疗3个月后,血压降至120/76 mm Hg,体重86 kg;复查空腹血糖6.8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2 mmol/L,HbA1c为7.1%;ALT 49 U/L,AST 34 U/L;尿白蛋白/肌酐23.88;胆固醇5.4 mmol/L,甘油三酯1.7 mmol/L。

    专家点评:

    本例患者的血糖特点为空腹、餐后血糖均较高,HbA1c>11%,故单药治疗将不足以控制全天血糖,而应遵循“基础-餐时治疗模式”,采取同时针对空腹、餐后血糖的起始联合治疗,这是控制血糖全面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被多项指南所推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编写的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止指南》也指出: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联合治疗。

    鉴于患者体型肥胖(入院时BMI>30 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脂肪肝,故以二甲双胍控制空腹血糖是比较合适的。目前,对餐后血糖的控制已经不再满足于“治标”,而致力于对“治本”的探索。研究证实,I相胰岛素分泌缺失是IGT和T2DM患者餐后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Mitrakou et al. N Engl J Med.1992;326:22-29.)。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均显示,胰岛素促泌剂那格列奈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快速、短暂地关闭KATP通道,从而快速、有效恢复胰岛素I相分泌,从根本上降低餐后血糖。

    本例所采取的那格列奈+二甲双胍即为口服药物实现“基础-餐时”治疗理念的理想组合:前者集中于降餐后血糖,后者强于降空腹血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二者的协同作用——那格列奈、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使HbA1c下降0.8%,而二者联合治疗使HbA1c下降幅度高达1.6%(Horton E, et al.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2004; 20: 883-889.)。在本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显著、稳妥下降,HbA1c也由入院时的11.5%降至7.1%。

    另外,本例患者在入院之初转氨酶异常升高(ALT 123 U/L,AST 67 U/L),而且尿白蛋白水平异常升高。这种情况下,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应该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尤其是对肝肾的安全性,这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在本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虽然患者在入院时的转氨酶均异常升高,但是那格列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并未给患者的肝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在治疗3个月后,ALT由治疗前的123 U/L逐渐降至49 U/L,接近正常;AST由67 U/L降至34 U/L,降至正常范围内。经过严格的血糖控制以及应用ACEI、ARB类药物治疗,尿白蛋白/肌酐由入院时的46.79降至23.88。这些数据显示出,那格列奈+二甲双胍在显著降低全天血糖、改善HbA1c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肝肾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那格列奈在体内主要经肾脏排泄(约占总剂量的85%),24小时即可完全清除,在肝脏则主要通过CYP 2C9酶系统进行代谢。在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所有研究中,那格列奈的血浆浓度迅速降低,平均清除半衰期为1.5小时左右 (Devineni et al, 1999; Karara et al, 1997; 1999) ,血浆清除率为7.4 L/h 。

    在肝硬化患者中进行的研究表明,肝脏功能的变化对那格列奈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药物浓度及血浆蛋白质结合率均无显著性影响。因此对于轻中度肝功能不全者,每天三餐前120 mg不会出现蓄积。另外,那格列奈对于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是安全的。关于那格列奈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对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和一部分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大于15~20 ml/min),可以按照推荐的120 mg a.c.使用;对于终末期肾衰竭(肌酐清除率小于15ml/min)的患者,可以改为早餐前1次给药;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建议根据血糖情况,个体化决定给药次数和剂量。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对“基础-餐时理念”的起始联合治疗有了更加深入的感性认识,生动的实例再次证实,那格列奈+二甲双胍的起始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全天血糖谱,同时具有良好的肝、肾安全性,因此那格列奈+二甲双胍这一组合是2型糖尿病全面血糖管理的重要治疗措施。(胡仁明  复旦大学上海华山医院)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