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清除免疫复合物和凋亡物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补体活化包括经典途 径、旁路途径及凝集素途径等三种激活途径,涉及30 余种血浆蛋白。C3 是三种途径活化补体的交汇点,C3 转化酶是补体调节的关键靶点之一。补体调节蛋白既可为血浆蛋白(如补体H 因子),也可为细胞表面的蛋白(如膜辅蛋白MCP),部分血浆蛋白(如补体H 因子)也可以附着在细胞表面发挥补体调节作用。
补体调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补体系统的激活,具有以下作用:⑴限制补体成分的消耗;⑵补体活化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或处理受损的细胞时保护正常的细胞;⑶ 调控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补体片段的生成,从而调控炎症和免疫反应。如果补体调节蛋白功能异常则可造成补体的异常活化:补体成分过度消耗、自身细胞乃至器官受 到补体攻击、释放的大量炎症反应介质诱发免疫炎症反应,从而造成机体损害。
肾脏是补体异常活化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多种肾小球肾炎可见异常补体活化证据。包括狼疮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APSG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PGN)、膜性肾病和IgA 肾病等。近年来随着对补体活化和调节蛋白的认识的提高,又发现补体异常活化在ANCA 相关小血管炎、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和C3 肾炎等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补体异常活化的病生理机制的了解,以补体成分作为干预靶点的治疗措施也应运而生。
H 因子是血清中抑制C3 转换酶(C3bBb)的重要补体调节蛋白,由20 个短一致重复片段(SCRs)构成。H 因子的N 末端通过结合C3b 抑制补体活化:一方面可以作为I 因子的辅助因子降解C3b,转化成iC3b;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B 因子的裂解产物Bb 竞争性结合C3b 使C3 转化酶生成减少,同时加速已形成的C3 转化酶的降解。而H 因子的C 末端可与内皮细胞结合从而在内皮细胞表面发挥抑制补体活化的作用,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补体活化产物的攻击。研究发现H 因子基因突变或者自身抗体形成可影响其功能,其N 末端异常可导致MPGN,C3 肾炎等,而C 末端异常可引起不典型HUS。近期研究发现在腹泻相关的典型HUS(D+HUS)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志贺毒素也可与H 因子结合从而造成补体异常活化,初步应用补体C5 的单抗获得疗效;狼疮肾炎患者血清H 因子降低并与病情活动和肾脏病理类型密切相关,但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
针对C3 转换酶的自身免疫也可以影响其生物学活性,血清中的C3 肾炎因子即为C3 转换酶的IgG 型抗体,该自身抗体并非抑制酶活性,而是通过延长C3 转换酶的半衰期而延缓了转换酶的灭活,从而造成C3 的过度消耗和补体持续活化,相关疾病见于MPGN 如致密物沉积病(DDD)和APSGN等肾脏疾病。
新近的研究发现浆细胞病产生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也可以引起的MPGN 样的病变,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增生性病变、以C3 沉积为主,不一定表现为异常蛋白沉积。目前认为可能与循环中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参与补体旁路途径异常活化有关,相关机制也涉及影响C3 转换酶或者其主要调节因子H 因子等。
此外,虽然ANCA 相关小血管炎在循环和肾组织水平未见明显补体活化的证据,但近期研究发现补体旁路途径的活化参与了发病机制,成为重要研究进展之一。针对补体成分治疗的成功案例已有报道,有待在大宗患者中进一步研究证实。
上述进展说明补体在肾脏病免疫炎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经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不但利于了解相关疾病的病生理背景,还有可能为基于补体活化的治疗提供潜在干预靶点。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