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精神科医学进展 > AJP: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性症状疗效的Meta分析

AJP: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性症状疗效的Meta分析

2014-02-20 11:48 阅读:1458 来源:医脉通 作者:孙福庆 责任编辑:云霄飘逸
[导读] 一项发表于2月14日《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Meta分析研究显示,在治疗精神症状方面,不同种类的心理治疗具有细微但确凿的区别。

    一项发表于2月14日《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Meta分析研究显示,在治疗精神症状方面,不同种类的心理治疗具有细微但确凿的区别。

    “从临床意义的角度来看,各种心理治疗之间差异不大,”主要研究者、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David Turner及其团队指出,“这或许提示以下事实,即这些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共同的因素起作用。”这一结论与先前的理论是一致的。

    “然而,由于各种心理治疗方式的目标各异,不同种类心理治疗的疗效也存在差别。”研究者补充道。
 


    研究纳入流程

    研究者共纳入了48项研究、3295名参与者,这些研究直接比较了心理治疗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作用。除认知行为治疗(CBT)及社交技能训练外,其他涉及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援助式辅导、“友待”、认知重建及心理教育。
 


    研究结果:CBT存在优势,但并不显著

    研究者发现,在治疗阳性症状方面,认知行为治疗(CBT)较其他疗法效果更好,虽然没有领先到一骑绝尘的程度,但这一差异经得起推敲。

    与其他心理治疗方式相比,CBT能更有效地消除总体症状及阳性症状(g=0.16),而旨在恢复患者社会功能的社交技能训练对于阴性症状效果最佳(g=0.27)。在整体症状方面,CBT远优于友待(g=0.42),在阳性症状方面,CBT优于认知重建(g=0.23)。

    在这些干预方式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友待”,在改善所有症状方面均逊于其他方式。在大部分敏感性分析中,CBT对阳性症状,以及社交技能训练对阴性症状的效果最好。

    然而,研究团队还指出,各项研究的质量差别很大,尤其是偏倚的风险。其中,涉及CBT的研究质量稍好,有59%被认为不存在偏倚风险,而社交技能训练则是偏倚重灾区,仅有12.5%被判定为不存在偏倚,这些因素对研究者进行敏感性分析构成了限制。

    研究者认为,涉及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应进一步重视偏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对之后的临床应用、涉及心理治疗的改善具有意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