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2月14日《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Meta分析研究显示,在治疗精神症状方面,不同种类的心理治疗具有细微但确凿的区别。
“从临床意义的角度来看,各种心理治疗之间差异不大,”主要研究者、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David Turner及其团队指出,“这或许提示以下事实,即这些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共同的因素起作用。”这一结论与先前的理论是一致的。
“然而,由于各种心理治疗方式的目标各异,不同种类心理治疗的疗效也存在差别。”研究者补充道。
研究纳入流程
研究者共纳入了48项研究、3295名参与者,这些研究直接比较了心理治疗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作用。除认知行为治疗(CBT)及社交技能训练外,其他涉及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援助式辅导、“友待”、认知重建及心理教育。
研究结果:CBT存在优势,但并不显著
研究者发现,在治疗阳性症状方面,认知行为治疗(CBT)较其他疗法效果更好,虽然没有领先到一骑绝尘的程度,但这一差异经得起推敲。
与其他心理治疗方式相比,CBT能更有效地消除总体症状及阳性症状(g=0.16),而旨在恢复患者社会功能的社交技能训练对于阴性症状效果最佳(g=0.27)。在整体症状方面,CBT远优于友待(g=0.42),在阳性症状方面,CBT优于认知重建(g=0.23)。
在这些干预方式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友待”,在改善所有症状方面均逊于其他方式。在大部分敏感性分析中,CBT对阳性症状,以及社交技能训练对阴性症状的效果最好。
然而,研究团队还指出,各项研究的质量差别很大,尤其是偏倚的风险。其中,涉及CBT的研究质量稍好,有59%被认为不存在偏倚风险,而社交技能训练则是偏倚重灾区,仅有12.5%被判定为不存在偏倚,这些因素对研究者进行敏感性分析构成了限制。
研究者认为,涉及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应进一步重视偏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对之后的临床应用、涉及心理治疗的改善具有意义。”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精神障碍。证据显示,精神科住院部...[详细]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扩展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