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中的存活素IgM免疫复合物(IC)水平,无论单独或联合其他标志物,都可用来作为肝损害的潜在标志物,特别是用来识别HCV感染相关肝硬化患者。这是来自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Matteucci等研究证实的结果。
他们应用标准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存活素IgM水平,并在包括了健康受试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HCC)的262例患者中进行了验证。
结果显示,健康受试者的存活素IgMIC水平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中位数:99.39AU/mL、148.03AU/mL、371.00AU/mL;P=0.002和P<0.001)。HCV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的存活素IgMIC水平最高(中位数:633.71AU/mL;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存活素IgMIC水平可以准确地区分HC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性肝炎(AUC=0.738),其灵敏度为74.5%,特异性为70.7%。多变量Logistic分析模型显示,存活素IgMIC水平、AST和AST/ALT比值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识别HCV感染者肝硬化的预测准确性,AUC为0.818,灵敏度达87.2%,特异性为65.9%。
在新药取得成功之前,应用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详细]
5月17日,在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上,我国香港大学司徒伟基教授交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