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坛推荐 > 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诊断标准与评估

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诊断标准与评估

2012-04-19 12:02 阅读:3611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内镜及活检是炎症性肠病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在活动度判断、疗效观察、随访等方面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不同学者对IBD内镜表现有不同的评价,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但仅靠内镜无法确诊IBD,必须结合临床,正确认识内镜下表现,而新技术的逐步应用,使得IBD的诊

    内镜及活检是炎症性肠病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在活动度判断、疗效观察、随访等方面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不同学者对IBD内镜表现有不同的评价,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但仅靠内镜无法确诊IBD,必须结合临床,正确认识内镜下表现,而新技术的逐步应用,使得IBD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

    1 溃疡性结肠炎

    1.1  UC内镜诊断标准与评估

    常规肠镜是诊断UC的主要手段。肠镜下显示UC病变一般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浅表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黏膜炎症。内镜下表现毕竟属于非特异性的,诊断尺度难以掌握,我国先后在1978年、1993年和2000年制定了UC内镜诊断标准。

    1.1.1 2000年成都会议UC内镜诊断要点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建议按内镜所见累及范围分为:溃疡性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

    1.1.2 国外也有相应的内镜诊断要点,但多为讨论评估,20O5年蒙特利尔胃肠病学世界会议对以往UC诊断、临床分类及疾病的严重度进行了讨论,强调了病变累及范围的重要性,而这种分类与国内诊断标准相近。

    1.1.3 活动性UC全结肠炎的患者有10% 以上会发生倒灌性回肠炎(backwash ileitis),倒灌性回肠炎内镜表现为末端回肠黏膜的弥漫性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溃疡少见,病变常位于末端回肠2—3cm,亦可更广泛些。掌握这些特点有利于鉴别克罗恩病(CD),CD性回肠炎内镜下多表现为离散的溃疡或者末端回肠或回盲瓣的狭窄。但最终明确诊断仍需病理检查、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1.1.4 UC内镜下活动程度判断标准可以参照Baron分级:I级,血管纹理清晰可见;II级,黏膜粗糙,不正常;Ⅲ级,黏膜接触性出血;1V级,自发性或接触性出血严重;V级,自发性出血伴明显溃疡形成。UC活动度判断是临床用药的基础,正确判断UC活动度有赖于病理活检。需要指出由于病理分级与常规肠镜下分级没有必然的联系,内镜下正常,但实际上可能还是处于炎症活动期。

    1.2 UC特殊内镜的诊断与评估

    有研究者用超声内镜测量肠壁厚度判断UC活动度,正常的直肠壁厚度接近3 mm(正常<3.2 mm),静止期是3.2~5.4mm,活动期>5.5 mln,诊断的特异性100% 、敏感性61.5%。部分(25%)普通肠镜下正常的患者,使用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发现糜烂、隐窝病变、筛网状结构,其活动度判断与病理分级一致,故对于常规内镜下判断为静止期的患者,用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结合染色能够提高炎症活动度判断的准确性。

    2 克罗恩病

    2.1 CD的诊断标准与评估

   病变呈特征性的不对称性与阶段性分布,好发于回肠末端、右半结肠和肛周。根据疾病演变的过程,内镜表现为:早期见针尖大小红斑,以后发展成阿弗他溃疡,小而表浅,散在分布,相间的黏膜多正常;随着病变的进展,小溃疡可变深大、呈匍行性或裂隙样,相互隔合,并沿肠管纵轴分布,形成纵行或裂隙溃疡,溃疡纵横交错以及黏膜下水肿可形成铺路卵石样改变;短环形跳跃分布的肠管狭窄也是本病特征,还可有假息肉和黏膜桥;并发瘘管者可见瘘管开口。但实际上仅约12%病人为典型的特征性改变,大部分是非特异性表现,如溃疡、糜烂等。

    2.1.1 2000年成都会议CD内镜诊断要点:阶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炎症、纵行或阿弗他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可有肠腔狭窄和肠壁僵硬等,病变呈跳跃式分布。超声内镜有助于确定范围和深度,发现腹腔内肿块或脓肿。

    2.1.1 CD病WHO专家小组制定的诊断要点:
    (1)非连续性或阶段性病变;
    (2)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3)全壁性炎症病变;
    (4)非干酪性肉芽肿;
    (5)裂沟、瘘管;
    (6)肛门部病变。

    2.1.3 日本厚生特定调研班制定的诊断要点:肠管呈阶段性、散在性狭窄,包括纵行溃疡在内的不规则溃疡和卵石样变化,病变之间夹有正常黏膜。病变处可见口疮样浅溃疡,内镜检查时应活检。

    2.1.4 CD内镜下严重度的分级:轻度:局部或多处红斑,脆性增加,无上皮损伤;中度:阿弗他糜烂或表浅小溃疡;重度:大溃疡或多处溃疡,有肠狭窄、瘘管、大出血并发症。

    2.2 CD特殊内镜的诊断与评估

    与UC相比,常规肠镜诊断CD的价值较小,流行病学显示:常规肠镜对于UC的确诊率为94~97% ,而CD则为40% ~77%。甚至有作者认为,单纯的肠镜检查不能诊断CD,除非活检阳性,而由于病变较深,活检不易取到典型病灶,故活检阴性也不能排除CD。

    CD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如单纯累及小肠,且在回肠末端以上部位,结肠镜就失去其诊断价值。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对于小肠CD诊断有相当价值,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胶囊内镜敏感性83% ,但特异性仅为53%。应该指出的是CD的诊断必需排除结核、淋巴瘤等疾病。

    肠镜在诊断IBD中作用明显,尤其是对UC的重要性更为明确,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胶囊内镜等将弥补常规内镜检查的不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