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精神科医学进展 > 心境稳定剂临床应用进展

心境稳定剂临床应用进展

2014-02-19 09:13 阅读:10092 来源:解放军医药杂志 作者:孙福庆 责任编辑:云霄飘逸
[导读] 心境稳定剂也被称为抗躁狂药,除抗躁狂作用外,对双相情感障碍也有稳定和预防复发作用,故又称情感稳定剂。心境稳定剂最早仅指锂盐,后来将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以及近年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也归为广义的心境稳定剂。

    心境稳定剂也被称为抗躁狂药,除抗躁狂作用外,对双相情感障碍也有稳定和预防复发作用,故又称情感稳定剂。心境稳定剂最早仅指锂盐,后来将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以及近年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也归为广义的心境稳定剂。本文对近年心境稳定剂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1 心境稳定剂的定义

    我国《双相障碍防止指南》指出;心境稳定剂是指对躁狂或抑郁发作具有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且不会引起躁狂或抑郁转相,或导致发作变频的药物。Goodwin和Malhi认为,理想的心境稳定剂应该对急性躁狂和抑郁发作均有效,并有预防复发的作用。该定义未提及躁狂或抑郁转相和发作变频。Bauer和Mitchner则对心境稳定剂提出了所谓“2×2定义”,即能治疗急性躁狂发作,能治疗急性抑郁发作,能预防躁狂复发,能预防抑郁复发。该定义的内涵与目前我国《双相障碍防止指南》一致。

    2 心境稳定剂的分类

    心境稳定剂通常分为经典(常用)和非经典(候选)的心境稳定剂。公认的经典心境稳定剂为碳酸锂、丙戊酸盐(丙戊酸钠和丙戊酸镁)和卡马西平。非经典的心境稳定剂有拉莫三嗪、加巴喷丁、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氯氮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等。也有文献将托吡酯归为非经典的心境稳定剂。心境稳定剂增效剂有钙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甲状腺素,5-羟色胺1A(5-HT1A)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吲哚洛尔等。另外有关激素和多肽联合治疗心境障碍的研究也在增加。

    3 心境稳定剂的临床应用

    3.1 碳酸锂 已经证实锂盐是治疗躁狂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总有效率为70%.该药除具有心境稳定作用还能减少**风险,但起效较慢,需用药2周左右显效。常用剂量文献报道不一致,需个体化治疗。治疗量一般为600-2000mg/d,分2或3次饭后服;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维持量1000——1500mg/d.急性期血锂浓度为0.6-1.2mmol/L,维持期血锂浓度为0.4-0.8mmol/L,以≥0.6mmol/L为宜。血锂浓度为1.5mmol/L时,患者可出现中毒症状;频繁呕吐、腹泻、淡漠、无力、肢体粗大震颤等;血锂浓度>3.0mmol/L可危及生命。一旦出现中重度中毒迹象,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如应用氨茶碱碱化尿液、甘露醇利尿排锂等。肾衰竭、严重心脏病及孕妇禁用。锂盐与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合用时,发生5-HT综合征的危险性增加,此时应严格控制SSRIs的剂量。服药期间不可低盐饮食,故对高血压患者应权衡利弊后使用。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多饮、多尿、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双手细震颤、共济失调、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服药时出现体液大量丢失易引起中毒。锂盐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应监测血锂浓度,需连续服药5d,形成稳态血药浓度,在服药后12h左右药物的吸收与排出达到动态平衡时所测血药浓度较为准确。现认为锂盐可能通过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上调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影响细胞的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起作用。

    3.2 丙戊酸盐 主要是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及其缓释片。丙戊酸盐不仅对一般躁狂发作有效,对混合性发作和快速循环发作有较好疗效,并能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复发。该药与碳酸锂一样,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心境稳定剂,对锂盐无法耐受或反应不佳者是较理想的替换药物。常用治疗量600——1200mg/d、初始剂量600-1000mg/d,或10——15mg/kg,2或3/d,空腹服,有效血药浓度为50——100μg/ml,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常见恶心、厌食、呕吐和腹泻等,少数有嗜睡、震颤、共济失调、脱发和烦躁不安等,急性胰腺炎罕见。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肝功能和血常规,孕妇、严重肝病、白细胞减少、6岁以下儿童禁用。有报道,丙戊酸钠可致畸、导致血小板减少、认知损害等。丙戊酸盐增加苯**、苯妥英钠、乙琥胺和扑米酮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肝素和溶栓药合用增加出血风险;与阿司匹林合用增加丙戊酸盐的药效和毒性;与传统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降低其效应。

    3.3 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 主要用于治疗躁狂发作,对于锂盐无效者换用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可能有效。研究发现,奥卡西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心境稳定剂,可用作锂盐和卡马西平无效或不能耐受者的替代治疗,其耐受性优于卡马西平。卡马西平治疗量一般为600-1200mg/d,血药浓度为8-12μg/ml.初始剂量400-600mg/d,2或3/d,维持量300-600mg/d,血药浓度不低于6μg/ml.缓慢加量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复视、视物模糊、共济失调和嗜睡,少见口干、恶心、呕吐、腹痛和皮疹,其他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传导阻滞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中毒可致谵妄甚至昏迷,需洗胃、服用活性炭和支持治疗。突然停药可诱发癫痫,应逐渐减量停药;长期服用需监测血尿常规和肝功能,骨髓抑制和心肾功能损害者禁用,青光眼和老年患者慎用。卡马西平可降低氟**醇、氯氮平、利培酮、拉莫三嗪血药浓度,与其他多种药物也有相互作用,故临床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奥卡西平常用剂量为600mg/d,分2次服,每3天加300mg,至1200mg/d时观察疗效,最大量不超过2400mg/d,维持量1200mg/d.不良反应常见过度镇静,少见认知障碍、恶心、食欲减退、流涎、震颤、头昏、眩晕、**不能和旋转眼震等。在治疗最初的12周内,2.5%的患者可能出现低钠血症,故服药期间应监测血钠。

    3.4 拉莫三嗪、加巴喷丁和托吡酯 为抗抽搐药,是我国《双相障碍防止指南》所推荐的新型心境稳定剂。拉莫三嗪主要用于双相抑郁急性期、双相障碍维持期治疗,对单相抑郁无效且不宜单独作为心境稳定剂。治疗量为50-400mg/d,一般不超过200mg/d.常规加量速度为第1-2周25mg/d,第3-4周50mg/d,以后每周加50mg.如与丙戊酸盐合用加量速度应减半。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嗜睡、共济失调和皮疹,可引起恶性皮疹,重者可导致死亡。加巴喷丁治疗双相躁狂发作,常用心境稳定剂疗效不佳时可改用或加用本药。治疗量为800——2400mg/d,分3次服。主要不良反应为眩晕、嗜睡、共济失调等。托吡酯对不同类型双相障碍有效,抗躁狂效果优于抗抑郁。治疗量为100——300mg/d,不良反应为头晕、嗜睡、注意力下降、感觉异常等,但并非《双相障碍防止指南》所推荐。

    3.5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包括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美国FDA已批准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对双相障碍急性躁狂的单药治疗。这些药物是否归为心境稳定剂文献报道不一,但较多研究显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作为心境稳定剂或增效剂;美国APA2009年版双相障碍的治疗原则中对中度以下的轻度躁狂或混合状态的治疗将阿立哌唑、喹硫平、利培酮与传统心境稳定剂放在同等位置。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代谢和心血管方面的影响值得关注,尤其是对老年和存在躯体疾病患者。一般认为其对代谢影响大小的顺序为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目前尚未见齐拉西酮对血脂影响的报道,笔者正在对此进行观察。同时应注意某些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阿立哌唑致低血钾、老年患者服用喹硫平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为心境稳定剂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和评估,目前具体使用剂量尚不统一,但使用原则是初始剂量要小,缓慢加量,关键是注意个体化和药物间相互作用。

    目前,已有心境稳定剂治疗物质滥用、精神病患者、儿童和青少年非情感性障碍以及对认知功能影响等方面的报道。随着有关研究的深入,今后心境稳定剂的应用领域可能会进一步拓宽。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