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死率的下降,早产儿的喂养越来越受到医学人士的重视。早产儿在宫内营养储存不足,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快速生长发育,及一系列的并发症使其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同时早产儿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易患病,更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配合治疗。近年来肠道外营养解决了早产儿营养不足的问题,但同时其可出现的并发症如胆汁淤积性黄疸也有报道,接受肠道外营养越长,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我科在早产儿治疗早期采用鼻导管的喂养,减少了静脉营养的时间,为建立正常肠道内营养奠定了基础。现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0~2002年在我科收住的早产儿87例,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研究对象:(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2)出生体重<2500g;(3)胎龄<37周。同时回顾性选用1997~1999年符合以上条件而无鼻饲的早产儿8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鼻饲方法
在抗感染、氧疗、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对2天以上吸吮困难而无腹胀呕吐者,于入院第3天开始间断鼻导管喂养。鼻饲奶量从小量开始,体重<1500g,开始每次1ml,每2h进行1次,每天增加1~2ml,体重>1500g,开始每次2ml,每2h进行1次,每天增加2~3ml。对鼻饲不耐受者,在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可用0.45%淡盐水洗胃,胃内残留超过上次喂养25%者,考虑减少奶量,非鼻饲者待其无吸吮吞咽困难时直接给予奶瓶喂养。有母乳者采用母乳,无母乳或不足者给予配方奶。
1.2.2 观察指标
(1)体重隔日测1次;
(2)记录肠道营养达418.4kJ/(kg·d)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天数。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经配对t检验。
2.结果
两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热能达418.4kJ/(kg·d)的时间、住院天数,鼻饲组(观察组)较非鼻饲组(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
3.讨论
早产儿出生后数日体重会有生理性下降的过程,是过多体液排泄所致,与营养无关;体重下降到最低后的恢复阶段,则反应营养供应和体格生长发育情况。本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表明鼻饲加速了早产儿体重的增长。早产儿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其基础热能需要量为167.4~209.2kJ/(kg·d),大多数低出生体重热能需量为543.9kJ/(kg·d),最低不能<460.2kJ/(kg·d),才能使其接近宫内的生长速度。由于早产儿吸吮、吞咽及其协调功能差,经口喂养困难,因而在生后短时间内经肠道摄入的营养难以达到生理需要量,一般均辅以静脉营养。当胃肠摄入量达418.4kJ/(kg·d)时,即可使用静脉营养。本研究组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表明鼻饲有助于正常胃肠道营养的建立,可缩短静脉营养的天数,减少静脉营养的并发症。
本观察组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从而减少了早产儿的院内感染的机会,为早产儿的家长减轻了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的治疗中开展鼻饲喂养,缩短了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住院天数以及静脉营养天数,提高了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有利于早产儿治疗,并降低了早产儿的治疗费用,为早产儿的家长减轻了经济负担,且鼻饲较静脉营养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推广。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