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克罗恩病(CD)的鉴别诊断
2.1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
克罗恩病(CD)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与IT均无明显差异,并且IT具有特异性鉴别价值的干酪性坏死活检检出率仅为22%,但两者治疗方案及预后迥异,因此鉴别诊断既困难又重要,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
2.1.1 临床表现
肠瘘、肠壁或腹腔脓肿、肛门周围病变、病变切除后复发等多考虑克罗恩病(CD);伴有肠外其它器官结核多考虑IT。
2.1.2 内镜表现
内镜下纵行溃疡、口疮样溃疡、瘘管形成、鹅卵石样改变和肛门周围病变支持克罗恩病(CD)的诊断。肠道病变少于4个部位、回盲瓣肿胀变形、瘢痕或假息肉形成、穿透性溃疡、溃疡呈横形(特别是环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干酪样坏死应考虑IT的诊断。
2.1.3 组织病理学
非干酪性肉芽肿、淋巴细胞聚集、肠壁全层炎等为克罗恩病(CD)的病理特征;而多取和深取活检检出干酪性坏死对IT有确诊价值,肠粘膜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对IT诊断有重 要价值,有手术指征者应手术探查采取标本病理活检确诊。手术活检标本不但要取病变肠段,还应取周围多个肠系膜淋巴结。
2.1.4 实验室检测
1) QFT(QuantiFERON)
TB test)是一种通过检测纯蛋白衍生物刺激后干扰素-γ的释放情况来诊断结核杆菌感染的全血检测法,可能有望替代结核菌素实验检测结核杆菌。
2) 活检组织PCR检测
Moatter等对10例确诊的IT患者行活检组织PCR检测结核杆菌,阳性率为6/10,4例结果阴性者通过其它引物的PCR确诊。而 Amarapurkar等在21.6%的IT中PCR检测获得阳性,而克罗恩病(CD)中阳性率仅为5%。
3) 血清学诊断
ASCA是酵母菌细胞壁甘露聚糖的血清反应性抗体,被认为是特异性的克罗恩病(CD)血清标志物。Kim等报道的IT患者血清ASCA-IgG阳性率为7%, 明显低于克罗恩病(CD)患者的49%,提示ASCA-IgG在IT和克罗恩病(CD)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然而Makharia等却否定了这一观点。
2.1.5 其它影像学检查
随着检查手段的深入,CT、MRI、超声与放射性核素等检查有助于克罗恩病(CD)和IT的鉴别诊断,尤其适于探测肠壁增厚、病变广范、瘘管形成或合并脓肿及肠外病变等情况。
2.1.6 试验性治疗
鉴别诊断困难时可先行抗结核诊断治疗,如抗结核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3个月肠镜复查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支持IT诊断。但仅有临床症状好转尚不能作为支持IT诊断的有力证据,因为克罗恩病(CD)的自然病程可以为缓解与复发交替。
2.2 小肠恶性淋巴瘤(small intestinal malignant lymphoma, SIML)
原发性SIML多以回肠末端多见,其次为空肠,与克罗恩病(CD)均以肠道溃疡为主要表现,且病变部位并无明显差异,难以鉴别。两者的鉴别要点:
1)克罗恩病(CD)往往病史较长,有复发史、瘘管形成、肛周脓肿等;SIML临床表现较重,进展较快,可出现难以控制的高热,晚期可发生肠穿孔、恶病质等并发症。
2)内镜检查见小肠结肠同时受累,其狭窄段较光滑,狭窄近段扩张明显,卵石征或假息肉的大小较均匀,纵行溃疡靠近肠系膜侧有黏膜集中、肠襻聚拢,呈车轮样表现等有利于克罗恩病(CD)诊断;SIML狭窄段不规则、充盈缺损大小不一、溃疡较大而不规则。
3)内镜活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依据,反复、多块、深取活检至关重要。
4)糖皮质激素依然是诱导活动性克罗恩病(CD)缓解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对SIML仅短暂起效或者无效。
2.3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
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性疾病,临床上以口腔、外生殖器、皮肤溃疡,以及眼色素膜炎为主要特征,可同时累及关节、心血管、消化道、神经系统等。也可以回肠末端或回盲部溃疡为主要症状,激素治疗有效,这就与克罗恩病(CD)难以鉴别。
鉴别要点:
①确诊BD必须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和上 述其它2项特征
②BD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为肠壁深层大小不等的血管壁玻璃样变,管壁肥厚,纤维蛋白及血栓沉积,可以与克罗恩病(CD)的肉芽肿性炎症相鉴别。
2.4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发病多较急,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腹痛较剧而少有腹泻,可有发热,血中白细胞总数和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明显。克罗恩病(CD)也可急性起病,表现为急腹症,难 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据统计国内将克罗恩病(CD)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比率高达17.0%。但在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线造影和内镜检查后不难做出鉴别,必要时手术探查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确诊。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