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诊断】
一、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较小的息肉多无症状,较大时可引起大便带血,粘液血便,腹痛等症状。位于直肠的长蒂息肉在排便时可见肿物自肛门脱出。体检常无阳性发现。息肉综合征者常有胃肠外疾病相应的表现,如Peutz-Jeghers息肉综合征在口唇、颊粘膜、口周皮肤、手脚掌而有黑褐色色素斑。
二、大肠息肉的检查
(一)大肠息肉的内镜检查
是确诊息肉的主要方法。内镜下表现为粘膜隆起性肿物或表面结节颗粒状隆起,根据息肉蒂部情况可分为有蒂、无蒂、亚蒂。根据息肉数量分为单发或多发息肉。典型的息肉内镜下可以进行分型,如腺瘤外观呈淡红色,藉此可与呈灰白色露滴状的增生性息肉鉴别。
(二)大肠息肉的X线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可见息肉呈单个或多个类圆形的充盈缺损,带蒂者可活动。绒毛状腺瘤呈一大簇葡萄状或不规则类圆形充盈缺损,排钡后呈条纹状、网格状外观具有诊断意义。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微小息肉的检出率。
(三)大肠息肉的病理组织活检
1、腺瘤性息肉:以细胞的不典型增生为特征,属肿瘤性病变。组织切片中常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根据腺瘤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腺瘤三类。
2、幼年性息肉:大量结缔组织中有很多粘液腺增生和含有粘液的囊肿为特征。息肉表面的腺上皮破坏伴浅溃疡形成。
3、错构瘤性息肉:以腺管上皮增殖为主。可见腺管延长、扭曲、分支和轻度出芽。核位于基底,排列规则,不见核分裂,杯状细胞大量增生。息肉中间质丰富,伴平滑肌纤维长入。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组织学可见细胞分裂增加,但保持正常形态和极性,增殖细胞仍局限于腺管下三分之一。腺管增粗、形态规则,表面细胞仍是分化成熟的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数量增多,紧密相嵌,典型者形成锯齿状,相迭形成折扇形,粘液分泌旺盛,呈过成熟表现。增生性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但体积较大的息肉可出现不典型增生,形成所谓的锯齿状腺瘤。
5、炎性息肉:常继发于各种炎症性疾病(溃结、克罗恩病、血吸虫感染等)。由于炎症的损伤使粘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粘膜构成息肉,即所谓的假息肉,该类息肉不会恶变。此外,在炎性息肉的基础上,出现肌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时,则称为纤维性息肉,常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若在息肉组织中发现血吸虫卵,又称血吸吸虫卵性息肉,若在粘膜组织中发现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淋巴滤泡形成,周围淋巴细胞分化正常,这种息肉称为良性淋巴样息肉。
(四)息肉综合征
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息肉多为无蒂半球形,分布以大肠为主。常有100以上甚至数千枚,部分区域密集呈地毯状。
2、Gardner综合征:胃肠道多发腺瘤伴有骨瘤(好发于胯骨、头盖骨和长骨)或软组织肿瘤(硬纤维瘤、皮脂腺囊肿、上皮样囊肿等),肠道息肉一般少于100枚。
3、Turcot综合征:多发性腺瘤病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或垂体肿瘤等)。
4、多发性腺瘤:也称散发性腺瘤,从数枚到数十枚,不超过100枚。
5、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粘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色素斑为黑褐色,常沉着于口唇、颊粘膜、口周皮肤、手脚掌面等处。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呈散在分布。
6、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多在中年以后发病。特征为胃肠道息肉病伴皮肤黑斑、脱发、指(趾)甲萎缩、腹泻、腹痛、厌食、味觉减退、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等。息肉弥漫散在分布,组织学改变类似于幼年性息肉,无异型性。
三、诊断标准
(一)内镜检查或X线检查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可初诊为结肠息肉
(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组织学类型。
(三)可疑息肉癌变者内镜下息肉摘除,应在病理检查注明息肉部切除情况。诊断内容举例: 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局部癌变,蒂部已切除赶紧。
【大肠息肉的治疗】
一、内镜下息肉摘除术
(一)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
(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直接圈套切除,透明帽吸引圈套切除,针式电刀圈套切除
二、息肉切除后处理
确认残端无渗血后抽尽肠腔内气体退镜。
较小息肉:术后禁食卧床6小时,无异常可进流质或半流质;
较大息肉:禁食1-2天,第3-4天全流,5-7天大便潜血阴性者可出院,创面大可疑出血者,可适当延长留观时间。可常规给予止血药和制酸剂,无须抗菌治疗。
腺瘤性息肉一般半年内复查一次,阴性者间隔1-2年再复查1 次。
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的腺瘤,内镜下息肉摘除后3个月复查,如无残留则半年内再复查,如有残留建议手术或进一步内镜下处理。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一年内再复查一次,若阴性者可间隔3—5年复查。
多发性息肉半年到1年内复查。
二、内镜---外科联合切除术
三、外科切除
适应症:较大息肉引起梗阻或不适合内镜摘除者。
息肉癌变若内镜下摘除蒂部无癌细胞者均属早期癌,无须外科治疗。但蒂部有浸润或不能确证癌浸润深度则应做外科切除术。
【疗效标准】
一、治愈 息肉全瘤切除或摘除
二、好转 息肉部分摘除或切除;癌变息肉蒂部未切除赶紧;息肉未切除但所致出血停止。
三、未愈 息肉未切净日后复发,遗漏息肉日后增大恶变。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