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俗称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感冒的发病在外感病中占首位,是最常见的一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本病不仅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而且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恶化有关。对小儿、老年体弱者威胁最大。尤其是时行感冒,常暴发流行,迅速传染,急骤起病,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须积极防止。本文主要针对普通感冒进行阐述。
病例介绍
主诉及现病史高某,女,65岁,因发热乏力,周身疼痛1天于2014年2月20日就诊。患者1天前洗澡后,出现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汗出,现周身乏力、疼痛、咳嗽声低、痰白。
查体体温37.6℃,鼻腔黏膜分泌物增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实验室检查未检出明显异常。诊断风寒感冒。
治疗主要采用风寒感冒推拿**手法治疗为主,以祛风散寒,宣肺透表。并用拇指按揉风门、大杼、列缺等穴,每穴1分钟,酸胀为度,以驱邪止咳。隔天治疗1次。辅以走罐等方法治疗。治疗期间每天做3遍自我防止操。3天后全身症状缓解。
临床特点
临床特征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声重而嘶、头痛、恶风、恶寒等。鼻涕开始为清水样,2——3日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现出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状。
发病特点一般为风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病程较短,约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粗、紊乱。
鉴别诊断
主要与温病,尤其是与风温早期鉴别。温病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风温初起,更与风热感冒相似,因此,在各种温热病的流行季节,应该特别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鉴别。
一般说来,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多不传变;而温病则高热、壮热,多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者神昏、谵妄、惊厥等。各种温病均有明显的季节性,而感冒则四时可发。
辨证论治
分清表寒、表热感冒常以风邪兼挟寒或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其不同之处: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辨别普通、时行由于感邪的不同,临床上又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常呈散发性,病情较浅,症状不重,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时行病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有广泛的传染流行疫情,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全身症状显著,且可以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他病。
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阴虚体虚感冒指平素虚弱之人,加之外邪侵袭而患感冒者,此类患者往往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应该区分气虚、阴虚的不同。气虚感冒者,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甚、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咳痰无力、脉浮气虚症;阴虚者兼见身微热、手足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推拿**治疗
风寒感冒
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无汗、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宣肺透表。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法、揉法、分抹法等。
取穴与部位风池、大椎、肺俞、曲池、尺泽、列缺、外关、合谷等穴。头痛加太阳、印堂穴,鼻塞加迎香穴。
操作操作步骤包括:①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后方,用“一指禅”推法在风池、大椎、肺俞穴做重点治疗,约5——10分钟;②继上势,拿颈项3——5遍,以酸胀为度;③术者站于患者侧前方,按揉曲池、尺泽、列缺、外关、合谷等穴,约5分钟;④继上势,用“一指禅”推太阳、印堂等穴,约3分钟;⑤按揉迎香,分抹前额结束治疗。
风热感冒
特点发热重、微恶寒、汗出不畅、头胀且痛、咳嗽有痰、黏稠而黄、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咽痛红肿、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散风热,清肃肺气。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法、揉法、分推法等。
取穴与部位风池、大椎、肩井、曲池、外关、鱼际、合谷、中府、云门等穴位。头痛加印堂穴,鼻塞加迎香穴。
操作基本方法同风寒感冒。操作步骤包括:①以风池、大椎、曲池等穴为重点,用“一指禅”推法,以增强解表退热的效果。②按揉鱼际,拿肩井穴。③点按中府、云门穴,以增强发汗解表,清肃肺气的作用。
自我防止
注意事项
吃易消化食物,多喝水,发热时卧床休息。
居住环境要注意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定时开窗换气,避免对流风直接吹患者。注意口腔、鼻、眼的局部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