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内容预览
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由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其中以细菌、病毒最为常见,理化因素、药物和免疫损伤等也可引起。依据肺炎患病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胸痛等。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CAP的发病率、病死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病死率明显高于青壮年患者,特别是65岁以上的病死率更高。老年人CAP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呈非特异性表现和隐袭性发病,并发症多,预后差。CAP多属于中医学“风温肺热”、“咳嗽”等病证范畴。
为进一步完善CAP的诊疗规范,提高中医药诊治水平,为从事CAP防止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我们组织成立了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和卫生巾济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制定小组,参照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工 具[2-3]、指 南 标 准 化 会 议(Conference on Guidelines Standardization,COGS)[4]确定的评价指南标准和苏格兰指南制定组织(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SIGN)[5]所归纳的指南制定步骤,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注重中医特色[6],对既往和现有的相关证据进行了充分收集、评价。证据来源包括: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②高等院校教材;③相关专著;④国家、行业学会颁布的相关诊疗标准等;⑤尚未发表的有关中医治疗CAP临床研究报告。根据制定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分级共分5级别8等次[7],获得了36篇不同质量等级的相关证据(其中Ⅰa级6篇、Ⅰb级4篇、Ⅱa级3篇、Ⅱb级4篇、Ⅲa级0篇、Ⅲb级8篇、Ⅳ级4篇、Ⅴ级7篇),并采用专家共识法最终形成证据的推荐意见,编写成本指南,以供参考。
点击下载***:《2011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