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医学生,关注医学界已经一年了。毕业在家低头叹气、一筹莫展之余,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
故事还得从2010年那个暑假我刚刚高考完开始说起,六月底分数出来了,超二本线21分。接下来就是填报志愿,招生目录上各个学校以及专业,除了一本没有仔细看,握拳都认真的看了一遍。
当时国家推出医改,由卫计委(当时不叫卫计委)牵头,教育部、发改委等共六个部门组织实施。目标是每年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免费培训5000名全科医师。我当时想直接***不是更为方便,后来我了解到以前有***,但是实施效果不佳没人报。所以今年具体实施下来就是要求本省的医学院校在今年的高招的提前批次录取,专业为免费定向临床医学,内容就是大学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财政支出大约总计每人每年8000元,大学课程安排与普通临床医学一样。毕业以后到户籍所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六年,纳入编制管理。这是当时省卫生厅和教育厅能给我的所有信息。考虑到分数、经济、毕业后工作问题,于是我就在提前批次填报了这个志愿。幸运或者不幸运的说,两周后我收到了来自学校的一封快件,打开后里面是一封告知书,意思是我要么选择接受这个专业的录取,要么不接受这个专业,然后失去以后其他批次的录取。要是接受的话就去县卫生局签定向就业合同,并及时把合同寄回学校视为同意,过期视为不同意,农村孩子考大学不容易,再加上免除学费,还有编制,工作稳定等等几个因素促使我签订了合同。后来顺利入学,并且知道了当年普通临床录取分数线是超二本线29分。
大学期间由于是医学院把专业分为定向班和非定向班,所以班级里的孩子大多是农村来的,他们的分数大多比我高,超过当年的非定向临床的录取分数线,还有好几个超过一本。大学生活还是很顺利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后两年的临床课程,按合同上来说学校优势教学资源向定向专业倾斜,可是后来给我们带教的老师大多是资历比较浅,和多媒体教室大多无缘,经常逃课去蹭普通班的临床课,这让我们异常想念大一大二的教授们。生活上,因为知道自己是定向生,将来要回到农村,没有人愿意陪你去农村,不能也不敢恋爱,平淡地走过了五年,这事也已经过去了。
2014年,国家推出政策说以后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编制。
2014年,卫计委要求所以医学毕业生都要参加住院医师规培。
2014年6月没有一点我们毕业后的政策出来,由于对未来的憧憬我决定考研,12月底我参加考试。
2015年2月成绩出来了,320分,准备复试。为了准备材料去省里沟通,被告知不许,为什么,因为你是定向,我研究生毕业以后再回去不行?这样的话规培也不占用省里的财政还有名额,研究生期间的学费我自理,再次告知你是全科定向,我把报考专业调剂到全科医学不行吗?正好和全科规培同步,研究生毕业了正好也是回到乡下三年?不行,这是国家政策,不是他们左右的。呵呵。
2015年3月,其他省相继***了定向生违约政策,赔钱不说,不给档案,不得考执业医,不能参加住院医培训,不能在全省医疗机构上班。怀着怨恨,复试就没去。
2015年7月,我们第一届定向生毕业了。拿着报到证,来到了县卫生局,科长说,没有编制,规培还是要去的,先回家等消息,等省里开会再通知。
还是7月,我们去了我们县的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去参观,去了解。下午空荡荡的卫生院院内,除了打扫卫生的阿姨就是我们几个定向的学生,有的条件好的卫生院还有几张病床,可是推开门一看,晃晃悠悠的输液架在满是灰尘的病床上面唱自己的挽歌,床下的几堆垃圾已经发霉。幸运的是还在一家卫生院发现了几位输液的老人,被褥看着像是从自己家带来的,因为医院里没有。来到护士站,空无一人,角落里有一两箱液体。再到医生办公室,凌乱不堪,像是刚刚发生过医患**一样。再去门诊,周一的下午三点,几个门诊室都紧锁。离县城远的卫生院还有几个病人就诊,旁边的x光室影像科医生在闲着玩手机,彩超室也是一样。有一两个乡镇条件不错还有16排的CT机,不知道能不能启动,没有看到磁共振。不知道是不是来错时间了,这样下去的话医院的医生都得喝西北风。
故事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不知道,但是已经发生的必须要反思。
1.当时高招录取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合同一起附在招生目录上,而不是那仅仅的几个字,这算不算欺骗?
2.填报志愿后由于学生充分了解到合同的内容,学生就有权利选择去上这个专业或者不去,而不是失去接下来二本的录取资格,因为当时是提前批,招生单位完全有时间进行志愿征集。不把学生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而是一味的追求完成国家计划。
3.合同签订之后***的政策我们都不知道,但是合同要求我们还得去遵守,完全没有与定向生的沟通,这样不就是进了黑店任人宰割,强买强卖吗?合同上说的纳入编制管理是什么意思?不给编制而是实行合同制,六年以后呢?继续合同制?因为那时候编制彻底没有了,难道那个合同就是个幌子、一纸空文?六年后我们去哪里,继续以合同的身份留在乡镇还是接受国家下一步的措施被迫留在乡镇?因为到那时候想去做专科医生,天知道有多难,只能考研再接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而培训基地不接受培训后的医师,呵呵,而且考研只能是学术型研究生,然后执业医师***还得重新考试或者变更考试,谁知道到时候还会出什么乱子。
4.参加过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医生应该知道在三甲医院规培是什么样子,他们干的活是不是真的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作为一名在三甲医院实习了一年的我知道,去年和我一起轮转的学长们也是写病历、拉钩、换药,时不时的还得替老师买饭。三年来能学到什么?病人就那么多,在医患**多发的现在有几个医院和医生敢放手叫学生去操作,作为老师,首先他是医生,他要为自己的病人负责。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教学质量怎么保证。三年培训下来徒有其名。
5.以现有乡镇卫生院的条件,一个接受了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去了能够干什么,三年之内能够给当地医疗水平带来多大的提高,有人评估吗?三年之后他/她的水平是增长了还是变的就是乡镇水平?以现有下乡镇卫生院的设备、人员、科室的分配等情况评判,可以很肯定的说结果就是后者,那么我们去乡镇的意义何在,仅仅就是为了计划书上为每个乡镇培养一名本科生的苍白无力承诺?
6.单身、贫困、想去闯但是只能压抑的20多岁的我将来在未来的三年里怎样靠每月1500元的所有收入养活自己,更不用说我的家庭,不要问每年3万元补助去哪了,我也想知道呢。更不能去想父母,想到接下来的三年父母还要继续供养我,为**心,怎么不感到凄惨呢。
6.深层次来讲国家起初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实施起来怎么就那么的不如人意呢?这是具体谁的过错吗?坦诚地讲,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依靠市场的力量,让市场自己去调节人才和资源,过分的应用行政的力量去破坏规则,是不明智,也不得人心。
7.这一切都不仅让人想起几十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计划经济”的字眼。我不知道我的路在何方。
8.国家给了五年前的我一个美丽的“**”,现在却要亲手击碎它!我们生活在**后,可是在**之前我们就已经注定死了。
我不知道这个政策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我只知道我现在一点也高兴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