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举行,该联合体开创了全国儿科专科医院联合综合医院儿科共同发展的横向医联体模式,方便了全市儿童就近就医、“定轨”就医,在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内,即可获得“高水平、同质化”的诊疗,实现患儿特别是慢性病患儿治疗的连续性,同时减少检查次数,降低看病费用。
9家医院结盟提供高质量儿科服务
“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牵头,联合提供儿科和新生儿科服务的其他8家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组建而成。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附属金山医院、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附属浦东医院(筹)、附属青浦区中心医院(筹)、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筹)、附属华山医院北院。
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儿科医联体管委会主任夏景林介绍,儿科医联体将整合复旦大学内部儿科资源,构建合理的复旦大学体系内医疗网络,在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信息共享四个方面开展合作。
儿科医生缺口巨大,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介绍,在美国,每千名0—14岁儿童拥有1.36个儿科医生,而我国只有0.26个。
另据了解,过去的10多年来,全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人,按1∶1000的比例估算,我国儿科专业医生缺口超过了20万。
儿科学科目前在上海也存在发展瓶颈,经济收入薄弱、但社会责任重大,针对儿科专科医院的发展瓶颈和综合医院儿科的发展困境,复旦表示,将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办院方针,充分运用复旦专科优势资源,联合综合医院,通过组建儿科医联体这一“复旦方式”,***国内儿科发展困局。
统一标准确保看病安全
不仅能够有好的环境,高的质量,还需要安全就医,儿科医联体也形成了多项统一,力求使儿童看病的系统更加标准化,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介绍,将统一9家医院的医疗质量,儿科医联体对各成员单位的基本儿科医疗配置及医疗质量进行统一管理。成员单位设立儿科“双主任制”,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学科主任及成员单位的执行主任共同管理科室发展及医疗质量。儿科医联体对成员单位的儿科主任、护士长、技术骨干设定阶段性目标,建立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定期督导考核,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此外,“医联体”在标识标准上也将做到统一,儿科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统一着装,统一工作制度及诊疗标准,实现信息共享,为患儿及家属提供“同质化、连续性”的复旦儿科诊疗服务;***培训也将做到统一,儿科医联体统一制定各成员单位儿科医务人员***计划、培训计划、轮转计划及考核制度,对各成员单位内的儿科医务人员进行“同质化、全程化”培养;儿科医务人员的待遇也将统一调配,儿科医联体内实行人员统一调配,统一排班,促使医联体内儿科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儿科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建立各成员单位间薪酬结算机制,充分保障各成员单位儿科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
“复旦模式”将延伸为“上海模式”
随着上海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进入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加上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对儿科的需求越来越大。全国和上海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新形势下需要有新的医疗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儿科医疗服务具有其自身特点,专业化管理、分级诊疗、集团化运行是国内外儿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发达国家已有成熟经验,但在我国儿童三级医院医联体模式尚无先例,“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的建立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组建儿科医联体的全新“复旦模式”.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表示,儿科医联体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会将这一方式继续向下辐射。“复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后,将酝酿成为全市推广的新模式,届时通过儿科的新“上海模式”,让市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安全的儿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