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项研究表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基于社区加医疗机构的协同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基于医疗机构的标准治疗,特别是在减轻残疾和精神病症状方面更为显著。论文3月5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
此项多中心、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282例以精神分裂症为主要诊断的受试者,并按照2?U1的比例随机给予基于社区加医疗机构的协同干预(干预组)或单纯基于医疗机构的治疗(对照组)。
结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187例和95例患者。253例患者完成了12个月随访。12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校正后平均差异-3.75,P=0.08)和印度残疾评估量表(IDEAS)(-0.95,P=0.01)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总体症状减轻20%以上的患者比例两组无显著差异。农村地区干预组患者症状和残疾转归改善较显著。
同期述评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席拉乌(Silove)博士:此项研究里程碑式地显示,与单纯基于医疗机构干预相比,基于社区加医疗机构的协同干预对中、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有益,但如何在中、低收入国家实施此类治疗仍须面对许多问题。
监管是社区协同干预最重要的组成。缺乏监管可能导致误诊和错误开具抗精神病药物,进而增加严重不良事件的患病率,尤其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在诸多文化背景中,精神病症状被归咎于“诅咒”等,贸然引入循证性治疗可能会在患者和看护者中引发混乱,对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综合分析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启动精神健康服务的首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