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珠区又新添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柴胡制剂方法。沿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晋代传入岭南,在清末由广州药师唐拾义以“去渣再煎法”制作为中成药,上世纪80年代,广州光华制药厂(前身是唐拾义药厂)将小柴胡汤剂革新为颗粒。
“小柴胡制剂入选非遗的主要原因是沿用近两千年而不衰,群众长期使用证明其安全有效,被公认为抗非典三宝之一。”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尚说。
沿用“去渣再煎法”
小柴胡制剂方法第九代传承人、光华制药高级工程师汪宗仁告诉记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六种中药经典煎煮方法,“去渣再煎法”是重要的一种,小柴胡制剂必须沿用这个方法煎煮才能发挥出药效。
“去渣再煎法”即是将中药切片煎煮到一半时,去掉药渣,将汤剂继续煎煮浓缩。“就好比我们广东人的老火靓汤,煲得时间长就会有嘌呤等有害物质,中药也一样,‘去渣再煎法’就是张仲景及其后一千多年的实践中总结验证的有效方法”。
辩证使用古方
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方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还传到日本,但是在日本却多次引发肝病的“副作用”后果。汪宗仁解释,这是由于日本人太过固信经方,而没有辩证应用。“小柴胡汤主要由七种成分组成,必须是一起煎煮互相平衡才能发挥出效果,如果单独提纯再混合疗效就会不同。日本在应用上,主要是由于其中的‘人参方’适用人群受限,很容易产生副作用。”
1990年,广州光华制药厂为增加小柴胡的大众适应性和安全性,首次将适合大众体质、价格低廉兼具不伤肝胃特性的“党参方”代替“人参方”,至今20多年均未收到任何副作用的报告。2000年正式收入《中国药典》,成为国药。
66岁的汪宗仁认为,小柴胡制剂方法成功申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护。在国际上,日本、韩国等不断否定中医药源于中国。小柴胡制剂制作工艺濒临灭绝,对其的保护也是维护国家中医药文化主权的需要。在成功通过广东省级申遗后,明年将争取向国家级申报。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