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老主任吴铁镛对社区卫生的感触,来源于3年前的困惑。2008年,刚刚退休的他来到朝阳区管庄医院(管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义务服务,一干就是一年多。让吴铁镛感到困惑的是,在大医院,病人都排着队来找他看病,可是在社区坐诊半天,一般也就来两三个病人。国家对基层医疗越来越重视,也一再提倡居民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可患者为什么不来呢?问题到底是出在哪儿了?
“社区机构能为患者做的太少了”
吴铁镛说,原来的管庄医院有个不大的住院部。实施改革后,把住院部砍掉了。“有些需要住院观察或是不能立即转院的患者都没有地方待了,只能挤在急诊室里。没了住院部,社区卫生机构只剩下开药、**、输液。”
这话得到了原管庄医院院长、太阳宫医院现任院长杨世贤的高度认同:“现在社区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像有合并症的糖尿病病人、需要进行功能恢复的脑血管病人、长期卧床的病人、晚期癌症病人,都更适合在社区接受疗养式的治疗和照顾。即使保留了住院部的社区卫生机构,病床也十分紧张,想住进去都得找关系。”
吴铁镛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社区卫生机构的设备太简单,有的甚至连肝功能都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