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药资讯 > 孤独的风险不亚于吸烟

孤独的风险不亚于吸烟

2011-02-15 10:20 阅读:1633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水**南 责任编辑:水北天南
[导读] 一项发表在学术期刊《流行病学》2011年1月号上的研究给出了惊人的量化结果: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会在伴侣去世之后三年内死亡

  “寡居效应”
  一句非洲谚语说:“如果你想走得快,就独自行动。如果你想走得远,就结伴而行。”
  科学研究发现,这句话还真没有说错。一项发表在学术期刊《流行病学》2011年1月号上的研究给出了惊人的量化结果: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会在伴侣去世之后三年内死亡。
  之前已经有相关研究认为丧偶会增加人的死亡率,这种情况被称为“寡居效应”,但研究人员不能确定的是,这一结论是否肇始于研究数据的选择效应。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仔细考察了自1991年起记录在案的58000对夫妇,最终发现寡居效应不仅对老年人成立,对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同样成立。研究者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首次以有力的证据表明寡居与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关键信息就是,不管你考察哪种死亡原因,寡居效应都存在。”论文第一作者、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的教授保罗·波伊尔(Paul Boyle)说,“这是一个清晰的论证,我们认为,丧偶等社会效应会对人的生命预期造成重要影响。”
  在他们研究的58000对夫妇中,有40人在配偶去世10天内便死亡,其中至少有12人是在配偶去世当天死亡的。波伊尔等人研究发现,人最有可能在配偶去世后的半年内死亡,而寡居效应最长可以持续10年。
  风险不亚于吸烟
  孤独感是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感觉,也是文学作品里经常表达的意象。不仅仅是丧失伴侣这样的重大变故,一些小的变动,比如到一个新的城市去读书,或是家人外出务工,或是失恋,都会让人产生孤独感。许多人即便生活在拥挤的大城市里,也难消内心的孤独。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里写到的那些人,办公楼里的白领、富于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一心想成为作家却屡屡受挫的年轻人、即将结婚的迷茫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无一不是孤独的。
  孤独是尼采的“家乡”,茨威格说尼采的孤独“超过了整个世界”。电影《斯巴达克斯》里,斯巴达克斯对他的情人说,我即使躺在你的怀抱里,也感觉到是孤独的。
  孤独感不仅是内心的折磨,实际上,一系列的研究已经发现,它对人造成的死亡风险并不亚于吸烟。孤独给人造成的心脏病风险与肥胖和高血压造成的风险相当。还有证据表明,有信仰的人中最长寿的是那些经常参加宗教仪式的,而不是那些对他们的信仰感受最深的。这可能说明,并不是信念让人更长寿,而是人与人的接触让人更长寿。
  真的让人心碎
  “我心都碎了”,这并不仅仅是夸张的修辞,实际上,孤独感真的会让人的心脏出现问题。
  在200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露易丝·霍利(Louise Hawkley)及其合作者就发现,美国孤独的老人的血压比不孤独者高出30点。这是他们将抑郁、压力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纳入考虑之后得到的结果。
  他们所研究的两百多名对象来自于随机选取的白人、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人,年龄在50到68岁之间。
  “孤独的人与不孤独的人不同,他们倾向于把有压力的情势理解为威胁而非挑战,被动地以请求器械或感情支持的方式来应对,而不是主动适应并力图解决问题。”霍利的合作者、芝加哥大学认知和社会神经系统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说。对压力的不同的应对方式造成了血流阻力的不同。这可能造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压也逐渐升高。
  对于孤独的人来说,一场公开演讲会让他们感到比平常人更多的压力。相应地,卡乔波等人发现,孤独者唾液中的皮质醇和小便里的肾上腺素含量比普通人要更高。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孤独能够影响到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它让人容易进入一种应对若隐若现的威胁的状态。
  卡乔波等人在他们早先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孤独的年轻人的血流阻力高于不孤独的年轻人。
  高血压增加了心脏病、中风的发病风险,并且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霍利等人对研究对象历时四年的监测发现,最孤独的人的血压在这段时间里比最融入社会的人多升高了14.4毫米。
  而另一项2007年的研究则发现,对于更大年龄的人,孤独感还可能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一组研究人员对八百多名平均年龄在80.7岁的老人的监测表明,孤独者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可以达到不孤独者的两倍。
  对于年轻人来说,尽管孤独感不会立刻让他们疾病缠身,但也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同样是在霍利和卡乔波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孤独者虽然睡眠的时间看起来与不孤独者一样长,但是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微觉醒”,这使得他们的睡眠质量变得糟糕。相应地,孤独者会更多地出现日间功能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睡眠状况本就会越来越差,这可能让孤独者的睡眠雪上加霜。
  测量孤独
  1978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丹·罗素(Dan Russel)等人提出了一套评价个人孤独感程度的测试题。它包含了20个陈述句,比如“我不再与任何人接近”或“没有人真正了解我”,受试者要根据自己与陈述的符合情况为每一项打分。最终研究者能够根据一个人的总分来判定其孤独感程度。这套测试题被称为“UCLA孤独感量表”,后来又出现了两个修订版本。这个量表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测量孤独感的工具。
  一个人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储存大量的“好友”,或是在微博上获得大批“风湿”,但只要他(她)与人缺乏强烈的联系,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无助于消弭其孤独感。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Stacey Passalacqua及其同事研究了19到85岁的人群后,得出上述结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那么多的人。但是需要被重视的是,亲近的家庭成员或密友的缺乏。”她说。
  对于孤独与联系人多少之间的关系,做出主要研究的还是芝加哥大学的卡乔波。他从1990年代便开始在大学里散发问卷,调查人们的孤独感状况,然后进行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他发现,一个人是否孤独,并不能根据他(她)的联系人的多少做出判断。UCLA孤独感量表的发明者罗素说,卡乔波提出的这个特点是之前大部分研究所忽视掉的。许多人拥有大量的社会关系,但他们仍然感到很孤独。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