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发生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梗阻、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外翻等原发病有关。物理学因素以及尿液中化学成分的刺激可能是腺性膀胱炎发病原因之一。目前研究多数人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增生与化生同时存在的病变,慢性刺激使膀胱基底细胞增生,灶性典型表现为Brunn巢,Pantuck等检测了单克隆抗体mAbDasl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中的表达,证实腺性膀胱炎为膀胱腺癌的癌前病变。
病理学检查为诊断腺性膀胱炎的“金指标”,腺性膀胱炎在膀胱镜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病变主要位于三角区及膀胱颈部,也可见于侧壁;
(2)病变呈多中心性、散发、成片,具有多形态性:乳头样、分叶状、滤泡样相混合存在,其上无血管长入,滤泡呈圆形囊状透明突起。
(3)具有多形态性。乳头状、分叶状、滤泡样相混合存在,其上无血管长入;
(4)输尿管管口多数窥视不清。在对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上,及早进行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具有重要意义。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有膀胱黏膜剥脱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各种药物膀胱腔内灌注及电切或激光疗法等。笔者认为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特点。经尿道电切术时注意在病变部位的黏膜电灼时要反复2~3次,烧灼彻底,靠近输尿管口的病变可采用电切至浅肌层,防止出现输尿管口狭窄,术中止血要彻底,防止继发出血。术时注意在电切时切割不宜过深,防止膀胱穿孔及损伤盆腔大血管,特别在三角区及膀胱颈部创面裸露引起尿液刺激使膀胱不稳定导致尿频、尿急 血尿等不适。电切时膀胱不宜过多充盈,一般充盈150~200 ml,过多充盈膀胱易变薄、易穿孔。术后膀胱灌注主要是要求患者系统、正规、足量、定期行药物灌注。而采取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黏膜剥脱术等开放性手术创伤大,手术并发症多,且仍存在术后腺性膀胱炎再复发的可能。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