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可以通过有效的控制降低其致病的风险(如:血压、血脂、血糖等),但有些因素属于不可改变的(如年龄、遗 传、性别)。近年来,这些不可变更因素对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转轨的影响受到了高度重视。近年越来越多的基础与临床证据表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特 点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别在女性月经周期、妊娠和绝经等时期,心律失常具有不同于男性的特点,最主要的原因与女性的激素变化密切相关。
1.女性不同生理周期激素的变化:
女性从新生儿到老年,是一个渐进的生理过程。按年龄划分为几个时期: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生育期)、更年期、老年期。其中三个时期激素变化较明显:
1.1 生育期:女性月经出现是性成熟期的标志,月经期被划分为三阶段:
1.1.1 卵泡期:一批新卵泡被征集、生长最后发育成为成熟卵泡。早卵泡期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增高,卵巢内一组窦状卵泡群被募集。中、晚卵泡期FSH阈值最低的卵泡发展为优势卵泡,其分泌的雌激素(E2)增高,反馈抑制垂体FSH的分泌。
1.1.2 排卵期:卵母细胞最后发育成熟并发生排卵。排卵前E2分泌高峰正反馈促进FSH、黄体刺激素(LH)形成血FSH、LH峰,之后发生排卵。
1.1.3 黄体期:黄体形成,并产生和分泌性激素为着床做准备。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生成与分泌雌孕激素,雌激素水平低于孕激素,排卵后5~10天达高峰准备内膜, 接纳孕卵着床及维持早期胚胎发育,如未孕,黄体14±2天后退化为白体,血内雌激素(E2)、孕激素(P)水平下降,内膜脱落,月经来潮,FSH水平又升 高,新的卵巢周期开始。若妊娠,黄体在hCG作用下转变为妊娠黄体,至妊娠3个月末才退化。
其中雌、孕激素的变化趋势总结为:⑴雌激素有两个高峰:A.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减少。B.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形成第二高峰。峰值低于 第一高峰,较平坦。⑵孕激素: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恢复排卵前水平。
1.2 妊娠期:雌激素、孕激素均增高,维持胚胎的正常发育。
1.3 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逐渐减少,绝经过渡期卵巢卵泡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导致孕酮分泌减少。
2.雌激素、孕激素对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
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不仅仅带来女性生理特征和基本功能的改变,现有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女性激素对心肌离子通道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这为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变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1 雌激素的作用:⑴雌激素抑制心肌快钠通道(INa)的电流内流,此从而降低心肌动作电位除极最大上升速率Vmax。有研究显示:雌二醇对细胞钠通道的快速 抑制作用在l-3min内即起效,4min后稳定,10min内未出现明显波动。⑵雌激素直接作用于ICa-L(L型钙通道),减少钙内流,并抑制快速延 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r)和缓慢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⑶抑制内向整流钾电流(Ikl)。
2.2 孕激素作用:⑴孕激素通过非基因通道调节IKs(缓慢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和 ICa-L。在基础状态下增加IKs电流;在交感激活或cAMP增加的情况下,孕激素对ICa-L电流有抑制作用。对于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综合征,在交 感神经兴奋状态时,孕激素对心肌细胞复极有保护作用,缩短复极时间,降低QT间期离散度。⑵孕激素对IKr无明显作用。
3.女性心脏电生理的特点
性别差异所致的临床表现不同主要与不同性激素导致的生理性机能不同密切相关,它影响着机体多种器官的功能,心脏传导系统也不例外。在女性激素的作用下,心脏的电生理特征不同于男性。
3.1 心律偏快
现有研究显示女性在5岁以后,平均心律比男性快。成年女性静息心室率平均高于男性3~5次/分,男女心律差别与年龄因素无关。女性不同生理时期心律也存在 变化,妊娠期心律较快;月经周期中,黄体期心律最快,月经期心律最慢。 有人认为女性的这种心律变化可能与交感神经活性的不同有关,也有观点认为性激素的变化影响了心律。有研究应用阿托品和心得安阻断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控制 了自主神经对心律的影响,结果发现,男性不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使用心得安、阿托品阻断自主神经后,窦性心律的频率均慢于女性,这说明即使阻断了自主神经 对心律的影响,心律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否认了自主神经是导致女性心律更快的推测。也有研究显示心律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提示性激素可能是影响心 率的重要原因。但是,心律性别差异的确切机制目前仍尚不完全不清楚。除此之外,女性的窦房结恢复时间也短于男性。
3.2 QT间期延长
1920年,Bazett发现女性QT间期较男性长,在基础状态下,女性QT间期较男性长10-20ms,并且这种差异在月经期女性尤为明显,与之前研究 结果伊布利特延长月经期女性QTc最显著的报道相符。国外研究报道,在健康人群中,儿童期男女QT间期相近,青春期男性QT间期最短,随着年龄增加,女性 QT间期逐渐延长,50岁以后QT间期的性别差异逐渐消失。在绝经期妇女的雌激素替代治疗研究发现,持续1年以上的激素替代治疗后,患者QT间期明显延 长,这提示女性激素具有延长QT间期的作用。
女性的QTc延长独立于心律的变化,不论心律快慢,女性QTc均大于男性基,这反映了两性间心肌复极过程和复极储备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机制是雌激素作用于 钙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抑制快速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r)和缓慢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虽然减少ICa-L(L型钙通道)内流,但最终结果 是2相时程延迟,QT间期延长。
3.3 QRS波群的振幅及时程
有研究表明,女性QRS波群振幅较男性低,时程较男性短。尽管这些差异最初解释为女性心脏体积较男性偏小,但是当矫正心脏体积及体重后,差异仍存在。而 且,在心室高电压的患者中,QRS波群的振幅及时程仍有性别差异。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这一现象值得临床注意,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会影响到女性心电图 诊断的准确性,漏诊女性心室高电压患者。
3.4 复极储备不稳定
正常人群中,不论任何因素引起心律增快时,都伴随QT间期的缩短,参与一生理变化的离子流主要是Iks电流,即在心律增快时,Iks通道大量开放,加速心 肌细胞的复极速度,缩短QT间期,这种功能称作复极储备功能。其作用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心室肌的复极速度,保障正常有序,持续时间适合的心室复极,使 整体心室的复极时间不易过长,减少因复极延长和过度离散造成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复极储备功能具有性别差异性,其根本原因与性激素对离子通道的作用不同有关。睾酮抑制L型Ca电流,激活Iks离子流并促进其表达,因而男性的QT间期较 短。而雌激素却明显减弱Iks离子流,故女性的复极相对延长,QT间期长于男性,且复极储备能力低于男性,容易发生获得性QT间期延长,特别是在雌激素水 平较高的生理周期表现更为突出。研究显示伊布利特诱发的QTc延长在月经期最大,卵泡期次之,而黄体期最小,且与孕激素水平及孕激素与雌激素比值呈负相 关。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延长绝经后妇女的QT间期,但雌激素加孕激素替代治疗则对QT间期无影响。以上研究结果提示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是不同的,女特性激 素水平的波动可影响心肌复极及Tdp的易感性。
3.5 特殊路径不应期改变
心胜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以及可能存在于房室间的附加传导通路。其中,房室结常存在快慢两条径路,快 径路的传导速度快,不应期长;相反,经慢径路传导时PR间期长,不应期短。房室结双径路引发的折返性心动过速中,90% 为慢快型(慢径路前传,快径路逆传)。目前研究显示,性激素可能增加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并且缩短房室结慢径路的有效不应期,因而在女性 心动过速发生的频度较男性高,且不同的生理周期时频度不同。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