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勿让媒体成为医患矛盾不能承受之重

勿让媒体成为医患矛盾不能承受之重

2014-05-14 11:09 阅读:905 来源:中国妇产科网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5月13日打开电脑和手机,各大门户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刊登了一则新闻,被冠以患者在诊所注射祖传药丧命 医生连夜抛尸、合肥一男子到诊所看病遭医生埋尸灭迹等各色各样的标题。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广大网友的跟帖和留言,短短半天达数千条。粗略浏览留言内容,无

    5月13日打开电脑和手机,各大门户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刊登了一则新闻,被冠以“患者在诊所注射‘祖传药’丧命 医生连夜抛尸”、“合肥一男子到诊所看病遭医生埋尸灭迹”等各色各样的标题。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广大网友的跟帖和留言,短短半天达数千条。粗略浏览留言内容,无不充斥着对医生、医院的憎恨和怒骂,似乎对整个国家医生和医院充满愤懑。

    网友留言比新闻本身更“精彩”,看得人心惊胆战。这则新闻的主角之一--门诊负责人李某某无疑是人性泯灭的,本来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死亡已经罪不可赦,何况李某某又隐藏事实私自将尸体外运掩埋,更是罪大恶极了。这一极端事件经过标题党们的煽风点火,俨然“光明正大”在昭示:“看吧,医生就是这样凶残的,我们之前的报道没有错,不用狡辩。”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在践行着这一世界上最古老职业的使命。毋庸置疑现实的确存在李某某这样的个例,但也不可否认,任何行业和岗位都可能会存在类似的情况,因为这与职业、与学历、与性别是没有关系的。要深究这一事件的原因,首先要追查的是该诊所是否有合法开办诊所的资质,李某某是否具有执业资格,如果没有,是否应该追究当地卫计委门的责任?更深层次的应该是国家或地方对私人诊所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医疗资源配置等问题,在此不做赘论。而事实是,只要一出现类似的医疗卫生领域新闻,所有医生和医院会集体地一次又一次被扣上“吃人不吐骨头”的莫须有罪名,接受一波又一波的媒体和公众的审判和斥责。由于个体犯错误,却使其所在的(暂且称之为“所在”,本案还未结)整个行业都受到唾骂和攻击的,除了医生这一行业,想不出还有哪一个?

    撇开这一极端事件,近年来过度消费医院和医生的新闻报道并非鲜有。2010年轰动一时的“缝**”事件,将当事人逼上窘境,时间渐行到今天,人体的伤口愈合了,心灵的创口却依然滴血。2011年,一则以《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 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为题的耸人听闻的报道,被全国各大媒体及电视广泛转载,顿时掀起了轩然**,“八毛钱事件”一时甚嚣尘上,无数不明真相又自以为是的道义化身者群情激愤,各界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对医院和医生口诛笔伐,给原本风雨飘摇的医患关系,又狠狠的插上了一刀。

    在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膨胀的新媒体时代,媒体对一件个体事件的集中扫描,悲情或愤怒意识会被迅速放大,从而否定和怀疑一切,产生对医院和医生的整体不信任,而这种情绪通过网络、微博等渠道快速地**给更多的人,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倍增。正当大家在这种媒体渲染的不信任感的支配下,已经习惯看医院和医生的笑话时,有必要重新思考医患关系是否有我们臆想中的那么不堪。

    当然,和谐的医患关系并不仅仅只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就可以实现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保障投入不足,医生和医院仍然扮演着为医疗体制买单的角色。在这场医患关系修补的持久战中,媒体应保持冷静理性,积极化解矛盾,努力成为社会伤痕的弥合者,而非撕裂者,也许这样,我们的医患矛盾缓解得会更顺利一些。

    媒体追求标新立异无可厚非,挖掘新闻素材也是展示媒体实力的方式之一,但请在新闻报道的立意和价值观取向上,不要为了迎合大众猎奇的心态,去消费读者情绪和消费医患关系,而失去了报道的基本客观和理性。勿让媒体成为医患矛盾不能承受之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