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5岁肺癌晚期患者急需输血,老人的家属均不符合献血条件,顺义血站用血紧缺。关键时刻,一位刚刚工作不足两个月的年轻医生毫不犹豫地挽起了袖子,为老人献血400毫升,挽救了一个垂危的生命。事后,病人家属亲自送来锦旗和感谢信。“这没什么,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她就是顺义区中医院呼吸科的年轻医生刘杨。
根据对新入职医生的工作要求,新入职的医生需要进入三甲医院进行2-3年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由于一些原因,记者见到刘杨是在2014年春节过后。她身材不高,皮肤白皙,略显瘦弱。刘杨介绍,2013年7月,她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同年8月,进入顺义区中医医院(现更名为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呼吸科工作,当时主要负责整理病人入院资料、参与常规治疗。9月初,像往常一样工作的刘杨,接收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他是一位85岁男性晚期肺癌患者,癌细胞已经扩散,验血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值仅为4.8g/L,而正常人是10g/L-12g/L。属严重贫血,需要输血治疗,但是当时血库用血紧缺,只能采取互助献血。患者的家属进行过多次献血,已经不符合献血标准。当时他躺在床上面色惨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是求生欲望依然非常强烈,对着每一位医生用仅有的力气说着‘救救我’。”刘杨回忆说。
“我看着老人的样子,心理非常难受、心酸,看着被癌症折磨的老人,心理有很大的无力感,感觉一个生命正在慢慢地远去,当时我就决定,我要尽我能尽的力量挽救这个生命。我决定献血救他。”当刘杨告诉主管医生这个决定后,同事们都担心刘杨的身体,因为医生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在工作时间要随时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以应对突发状况,但是刘杨依然坚持献血。虽然献血后刘杨感到头晕、乏力等症状,但她说“不后悔”。
最终,刘杨的400毫升血暂时保住了老人的生命,患者家属不断地向刘杨道谢,还为她准备了红包,但是刘杨坚决回绝了。事后,患者家属亲自为她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刘杨却始终只有一句:“我觉得这没什么。”她还说,她想呼吁一下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献血的队伍中来,目前我国各血库的血液储备都不充足,虽然献血车随处可见,但是献血志愿者寥寥可数。从医学角度说,献血可以促进血液代谢更新,对身体有益。也许你的200毫升血液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