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狭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以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多2倍。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儿期(4-10个月),病因可能与婴儿肠道回盲部尚未固定、活动度大有关。各种原因如饮食改变和腹泻等亦可为诱因。继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幼儿及儿童,一般继发于肠管的器质性病变,如息肉、肿瘤、紫癜、血肿、美克尔憩室等。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
原发性肠套叠分为3种类型:①回肠型;②小肠型;③结肠型,最为多见,约占85%的病例。肠管套叠以后,由于肠系膜受压,套入部肠管淤血水肿,动脉受压缺血,引起肠坏死。
【诊断程序】
步骤一:是否存在肠套叠→重要疑诊线索
婴幼儿突然发病,阵发性哭闹,每次数分钟,四肢乱动,面色苍白,额出冷汗,过后恢复安静,间歇10-20min后反复发作;拒食、频繁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含胆汁;初期间歇期正常玩耍,渐渐衰弱,嗜睡。初有正常大便,渐无排便,亦无排气,12h内可有暗红色黏液血便或果酱样便排出。
步骤二:是否为非肠套叠引起的上述表现→排除线索
细菌性痢疾:夏季多发,有不洁饮食史,大便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常有发热。大便常规见大量脓细胞,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蛔虫性肠梗阻(腹型):症状与肠套叠相似,婴儿少见,无血便。肿块多在脐周或脐下,呈条状。
过敏性紫癜:有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大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伴有出血性皮疹,可有膝关节肿痛,部分病例有血尿。该病由于肠功能紊乱和肠壁水肿,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警惕。
美克尔憩室:多无症状,一旦发生并发症,可出现肠梗阻、炎症、出血或溃疡穿孔。压痛点在右下腹靠脐部。亦可有继发性肠套叠。
急性坏死性肠炎: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病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繁呕吐。大便次数多,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较肠套叠恶化快,常发生严重脱水,或出现四肢湿冷、脉细弱、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
步骤三:确诊的重要依据
1、临床表现:
(1)急性肠套叠:多见于健康肥胖婴儿。
①腹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在静止10min至数十分钟又反复发作。
②呕吐:初为胃内容物,晚期为胆汁和粪便样液体。
③血便:为重要症状。发病后6-12h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④腹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脐上可触及套叠的肿块,呈腊肠样光滑实性,稍可移动。晚期发生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不易扪及肿块。
⑤早期一般情况好,无全身中毒症状。晚期有脱水、高热、昏迷及休克等症状。
(2)慢性肠套叠:
①病期延至长2周至数月,多见于伴有肠管器质性病变的大龄儿童;
②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阵发性腹痛,偶有呕吐、便血,可无梗阻现象。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