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肝病科医学进展 > 肝炎也要分型治

肝炎也要分型治

2011-05-14 10:30 阅读:2521 来源:爱爱医 作者:i*m 责任编辑:iam
[导读] 肝炎是西医上的一个病名,顾名思义,只要是能够引起肝脏细胞组织损害的疾病,我们都称之为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等。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实际上并没有“肝炎”这一称谓,按照患者的症状当属于“黄疸”、“胁痛”、“积聚”、“臌

    肝炎是西医上的一个病名,顾名思义,只要是能够引起肝脏细胞组织损害的疾病,我们都称之为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等。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实际上并没有“肝炎”这一称谓,按照患者的症状当属于“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病证范畴。并且在长期的临床观察治疗当中,发现这种疾病主要和湿热有关,有“湿热成疸”之说,“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 (《丹溪心法》),并且黄疸有“阴黄”和“阳黄”之分。

    急性肝炎多为湿热实证—阳黄

    刘大爷55岁,一个月前出现双目、全身皮肤深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深黄如浓茶,大便灰红色,每日一次,全身皮肤瘙痒,腹微胀,食欲尚可,精神稍倦,口苦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显著升高,为 169.60 μmol/l,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谷丙转氨酶80 u/l,碱性磷酸酶178 u/l,γ-谷氨酰转肽酶75u/l,尿胆红素阳性,诊断为急性瘀胆型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瘀结。

    用药分析:本病例湿热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司,胆液不循常道,则外溢肌肤而发黄。治则清热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合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白鲜皮、金钱草、土茯苓、丹参、赤芍各30 g,葛根20 g,泽泻15 g,黄柏、郁金10 g,大黄6g。经服20剂,症状大为改善。

    应用注意:由于在患者个体存在湿与热的主次消长变化,所以临床上必须针对湿与热的主次及动态转化选药组方。一般而言,热重于湿者,主在阳明胃,症见发热,口渴欲饮,心烦懊憹,腹满痛,大便干结,舌苔黄厚少津,脉弦滑而数,当用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方;湿重于热者,主在太阴脾,症见身热不扬,渴不多饮,口粘腻,胸闷腹胀,呕恶,大便溏烂不爽,舌苔腻、底白罩黄,脉缓滑或濡数,可用茵陈胃苓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并重者,多为湿遏热伏,相互郁蒸,胶结不化,故其病情重急,病势缠绵,不易速解,黄色深重,胸闷烦躁,身热,困倦,嗜睡,大便粘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多用茵陈蒿汤加减。

    用药如茵陈、栀子、黄柏、黄芩、田基黄、鸡骨草、蒲公英、垂盆草、连翘、苦参、郁金等。热重加大黄、黄连、龙胆草、板蓝根等;湿重,郁遏卫表,寒热,身楚痠困,胸闷,苔白罩黄加秦艽、豆卷、藿香、佩兰疏表祛湿、芳香化浊;湿困中焦,胸闷脘痞,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垢,口中粘腻加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白豆蔻等苦温燥湿;舌苔厚浊,腹胀满者,配草果、槟榔疏利宣泄;湿在下焦,小便黄赤热涩,量少不利,加茯苓、猪苓、泽泻、通草、车前草、碧玉散等淡渗利湿。

    需要提醒店员一点,临床还有一种通过看皮肤色泽分辨阳黄阴黄以及湿热程度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有局限性,若不从症、征、舌、脉综合判断,很可能出现已偏概全之误。我们仅作了解即可:阳黄热重于湿者,黄色鲜明如橘色,若呈金黄色,则为疫毒炽盛之急黄重症;湿重于热者,黄色暗浊而不光亮,但又有别于阴黄之晦暗如烟熏。

    此外重型肝炎患者黄疸加深加剧,中医属“急黄”,为急危重证,在黄疸迅速加深的同时,常伴有高热、神昏、出血、腹水等不属本文论述范围。

    慢性肝炎多属肝肾虚证--阴黄

    李某33岁,自高中体检发现有乙肝后一直治疗,始终未愈。现症见食欲不振,厌食油腻,伴腹胀,右胁下刺痛,食后自觉胃胀满,常有齿龈出血,夜不能寐,查体: 面色晦暗灰黄无光泽,形体消瘦,舌质暗,脉弦涩。触诊:肝肋下4cm,质地较硬,压痛(+),TBIL:2.0mg/dl,SGPT:120U,TTT15U,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辨证属肝肾阴虚兼血瘀。

    用药分析:肝肾阴虚多见于慢性肝炎患者,病人往往因肝肾阴虚日久而致肝血虚进而出现血瘀症候,治疗应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加用每补血活血药物,方选一贯煎加减。药用生地黄12g,沙参15g,天冬10g,当归15g,川楝子6g,白芍15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10g,炙鳖甲15g,炒土鳖虫10g,麦冬10g,枳壳6g,厚朴12g,炒酸枣仁25g,合欢皮15g,水煎服,日1剂。服30剂后。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检查有好转,肝脏大小正常。

    注意事项:慢性肝炎多以正气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临床辨证可分为肝脾湿热,肝郁气滞,肝血瘀滞,肝郁脾虚,脾虚湿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故治疗应当以疏肝,滋肝,健脾补肾为原则。因为肝藏血,喜条达,体阴而用阳,故补肝血,疏肝理气,对于肝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慢性肝炎在气虚的基础上大多以湿邪为患,常出现消化功能障碍,故治疗慢性肝炎时应补气健脾,从而达到利湿,恢复消化功能之目的,健脾是治疗慢性肝炎的关键;肾为后天之本,素有肝肾同源之说,在五行中肝肾又有木水相生关系,滋肾有利于养肝,慢性肝炎常出现肝阴不足,故滋肾在慢性肝炎治疗有很重要作用。此外在活血药物的使用上,不主张运用三棱,莪术之类破血化瘀药物,而当用养血活血的药物为主。

    原文评论:

    http://www.iiyi.com/bbs/thread-1981063-1.html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