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肝病科医学进展 > 抗病毒新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抗病毒新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2013-09-13 09:41 阅读:1510 来源:医脉通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隐匿性、持续性、进展性疾病,呈世界性流行。目前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HCV感染后可以引起宿主的不同反应,部分患者经急性期清除病毒,很快恢复;而大多数患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隐匿性、持续性、进展性疾病,呈世界性流行。目前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HCV感染后可以引起宿主的不同反应,部分患者经急性期清除病毒,很快恢复;而大多数患者转为慢性,慢性化率高达75%~85%,HCV感染25-3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的比例为5%-25%,一旦发展为肝硬化,如出现失代偿,包括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5年存活率约为50%,10年存活率仅25%,且肝癌的年发生率约为1%-7%。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HCV感染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及早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抗HCV治疗是丙型肝炎现症患者治疗的关键。
 


    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virologicalresponse,SVR)是反应治疗长期疗效的最好指标,通常被认为是病毒学治愈的指标。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案(stand-ard-of-care,SoC)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d(PEG-IFNct)联合利巴韦林治疗,SVR率约为50%-60%。这种治疗方案尽管在丙型肝炎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对于基因1型丙型肝炎SVR率较低,而对于已经发展至肝硬化的慢性丙型肝炎人群,常由于治疗副作用不得不问断甚至终止治疗。因此,如何能在治疗前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优化现有治疗方案,扩展患者对长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方案的适应症,是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且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国际指南中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方案
    近两年来,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及抗病毒治疗效果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2011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制定了HCV感染诊治指南,美国肝脏病研究学会(AASLD)则在2009年基础上更新了丙型肝炎诊治指南,具体提出了基因1型慢性HCV感染治疗方案,为提高持续病毒应答率和HCV清除率带来新的希望。欧洲肝病学会丙型肝炎专家共识和美国肝病学会发布的慢性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均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专门阐述,他们指出,对于代偿期肝硬化,在无治疗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进行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但应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尤其对那些合并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者,必要时可采用生长因子对抗副作用。对于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肝移植后移植肝脏再感染HCV,抗病毒治疗可以在患者被列入肝移植等待行列之后开始,目的是在肝移植时达到SVR或病毒清除。

    在Child-PughA级肝硬化患者,其肝移植的原因是原发性肝癌,可给予抗病毒治疗;对于Child-PughB级肝硬化患者,如果经预测其抗病毒治疗反应良好,可在经验丰富的诊疗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医生给予抗病毒治疗,如果患者有腹水,可给予诺氟沙星预防性治疗;对于Child-PughC级肝硬化患者,由于发生危及生命副作用的危险性较大,不建议给予抗病毒治疗。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的患者在慢性肝炎确定后即可以开始标准抗病毒治疗,术后一年进展为严重的肝纤维化或门静脉高压者提示有快速病情进展和移植肝丢失的危险|生,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上述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国际抗病毒指南是建立在为肝移植做准备的基础之上,我国丙型肝炎防止指南更是将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列为抗病毒治疗的禁忌证,建议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然而,高昂的费用和稀缺的供肝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使得我国的很多患者都难以对本方案进行取舍。此外,也应当认识到,肝脏移植术并不能治愈丙型肝炎,有HCV血症的患者在肝脏移植术后普遍存在丙型肝炎的复发,这些接受免疫抑制的个体复发丙型肝炎后会加速发展,最终导致移植肝的硬化。

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抗病毒治疗策略

    面对我国丙型肝炎肝硬化比例较高、肝移植实施困难及对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持续病毒应答率高的特点,参考国际指南,我们在国内率先探索和提出了丙型肝炎肝硬化分级标准及相应抗病毒治疗策略(见下表),并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我们首先观察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陪伴PEG-IFNcc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化方案与PEG-IFNct减量治疗对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的疗效比较,对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SVR、停药后复发等指标定期观察,并随访48周,同时观察肝功能复常和不良反应。结果发现,GM-CSF治疗组的ETVR率、SVR率高于PEG-IFN减量组,复发率低于PEG-IFN减量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采用GM-CSF陪伴标准化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G-IFNcx减量组,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后,作者还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将4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1型)合并脾功能亢进而失去抗病毒治疗时机的患者,在行脾切除术或部分脾栓塞术、脾功能亢进改善后3个月,给予PEG-IFNct-2d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并定期随访用药期间HCVRNA等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发现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能有效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缓解后给予PEG—IFNot一20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其SVR率分别是65%及58.62%。因此,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消除脾功能亢进后给予PEG-IFNot-2ct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有较好的SVR,能够达到延缓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的目的。

    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实施标准治疗面临的主要是疗效和安全性问题,而阻碍其实施的最大障碍是脾功能亢进。解决脾功能亢进后,可以纠正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治疗前根据患者的基线特征和对治疗的应答来制定治疗方案,减少或消除阻碍实施标准治疗的宿主因素,在严密控制副作用的情况下,采取更加主动的个体化治疗是提高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根据作者提出的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方法,通过采取PEG-IFNot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配合不同的处置方法以解决脾功能亢进或缓解副作用,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该方案已在国内10余家大医院推广应用,使更多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和展望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阻止疾病进展的唯一有效途径是清除HCV的感染,PEG-IFN联合利巴韦林一直是丙型肝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30%~60%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标准治疗有禁忌证。新研发的HCV特异性靶向治疗(specificallytargetedantiviraltherapyforHCV,STAT-C)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其中蛋白酶抑制剂Telaprevir与Bo-ceprevir已于2011年陆续在美国上市,在中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尽管这些药物显示出了特异性的抗病毒作用及较少的副作用,但是STAT-C治疗仍不能脱离标准治疗,并且可能带来耐药的新问题,不难想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IFNa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仍将是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支柱。因此,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仍然要基于IFNct联合利巴韦林的标准治疗方案。作者提出的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抗病毒治疗策略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了国际指南中的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使广大患者受益。然而,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1)脾切除和脾栓塞可以解决脾功能亢进问题,外科切除的指征是什么,两种方法该如何选择?(2)对于拟行肝脏移植术的患者,其抗病毒治疗时机与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3)新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问世和临床应用,需怎样优化治疗方案?总之,如何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最大获益且危害最小,仍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