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杂感
2011-02-13 16:05
阅读:1643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大*勒
责任编辑:大弥勒
[导读] 昨天在楼梯口见到一个哥们,他随口问了一句,你眼睛怎么样啦?我很惊奇,我没告诉他眼睛出了点小问题,他又是如何得知的?转头一想,柏林就这么**大点的地方,发生点事那还不是人尽皆知? 想起季老也曾写过病榻杂感,我和他老人家不同。他是**,即使生病
昨天在楼梯口见到一个哥们,他随口问了一句,“你眼睛怎么样啦?”我很惊奇,我没告诉他眼睛出了点小问题,他又是如何得知的?转头一想,柏林就这么**大点的地方,发生点事那还不是人尽皆知?
想起季老也曾写过病榻杂感,我和他老人家不同。他是**,即使生病了所想的东西仍是高不可及,且体格并不一样。季老年事已高,一生病不免思及后事,我固然有些同忧同虑,却有很多不同。
医生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要短上约五年,一生病不免胡思乱想,总是做好最坏的打算。比如肝酶异常,不免就联系到肝炎乃至肝硬化,血尿不免就想到肾脏肿瘤,因此忧虑自是非常人所比。我见过一个心脏科的老专家,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心脏介入,最后因为自己心梗介入手术失败三次,于是在病房用手术刀刺进心脏,驾鹤西去。还有个干了一辈子肝癌的老专家,省学会主委,副院长,很牛逼,然而最后却因肝癌的肝性脑病,变成了胡言乱语的神经病,整日在病房里疯言疯语,胡说八道,最后当然也同归极乐了。这些旧事说来有点惨烈。
以前,看别人生病总是不能设身处地地去同感同。做医生的倘若都没有生过病,又如何能理解生病的人的痛苦?亚当斯密也说,“旁观者与当事人的感受还是有差距的……人类不会为了别人的痛苦而使自己深陷同样的困扰之中”,因为“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是对死亡的恐惧,他破坏了人类的幸福,却给了人类以公平;它让我们痛苦不堪,却保卫了社会”。作为当事人则“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让旁观者接受”,因为“旁观者觉得设身处地的体验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潜意识导致了同情程度的降低,也改变了同情的性质。”世界上有很多痛苦,一些可以选择坚持,有些却只能选择遗忘,一个旁观者能让当事人坚持该坚持的,遗忘该遗忘的,功莫大焉,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