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指睡眠的启动和维持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状况。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可引起焦虑、抑郁或恐怖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致失眠的相关因素繁多,一方面与患者自身的易感素质包括个性、性别、年龄和遗传因素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外界条件如睡眠环境、睡眠习惯、精神因素和躯体疾病等有关。
失眠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和早醒、醒后再次入睡困难,还有些失眠表现为睡眠感的缺少,以入睡困难最多见,常并发焦虑情绪。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采集与量表测评。回顾患者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结合辅助量表工具,排除其他躯体疾病以明确诊断。
失眠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治疗。
失眠的流行病学
总体人口中失眠症状常见。大约1/3的成年人报告有轻至重度的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9-15%的人口有与失眠相关的白天后果(后遗症)而且8%-18%的对自己的睡眠不满意。
失眠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失眠症状存在的二元查询流行病学研究给出了较高的失眠患病率,平均33%.Bixler EO等最早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提出18岁以上人群失眠症状总的患病率为32.2%(入睡困难:14.4%;间断性睡眠:22.9%:早醒:13.8%)。成年人失眠的患病率估计为10%-50%。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0%-13%的成年人罹患慢性失眠,而且另外的25%-35%罹患一过性或偶然性失眠。据估计75%的慢性失眠者伴有精神科及内科疾病或伴发原发性睡眠障碍,而且原发性失眠约占所有慢性失眠的25%.由此推算,估计原发性失眠占总人数的1-2%,而且占所有慢性失眠病例的25%.
几乎所有的流行病学资料均显示随年龄增长失眠症状的患病率升高,老年人(65岁以上)失眠接近50%。
一般情况下,失眠不会自然消退。半数成年人口在其一生中某个时间经历过睡眠障碍问题(简称问题睡眠),而且约三分之一报告其问题睡眠持续1年以上。就失眠特征为一周至少3夜睡眠差且主观性白天功能受损者而言,问题睡眠持续2-6年;问题睡眠持续2年以上是半数以上报告中重度症状的人口的特点。回顾性研究发现有严重症状的患者报告睡眠困难至少1年,40%的超过5年。在不同的纵从向研究中,多达80%的严重失眠者不因时间的推移而缓解。
导致失眠的原因
1.环境因素导致失眠:
1.1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会导致失眠: 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和习惯了的睡眠环境。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改变了这个环境,有些人会造成睡眠障碍。如:旅游、出差、住院、到外地学习和工作、走亲访友等,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影响睡眠,从而导致失眠。
1.2强光导致失眠:绝大多数人习惯在黑暗的环境里睡眠。如果睡眠环境光线明亮,甚至在强光的照射下,除非过于疲劳,一般来说是难以入睡的。有的人可能有一点光亮也会睡不着。
1.3噪声导致失眠: 安静是睡眠的必要条件,在睡眠的环境里如果产生较大的噪声,自然会影响入睡。如鼾声、施工等。
1.4温度异常导致失眠: 高温或寒冷都会影响正常睡眠。一般温度在28℃以上或,4℃以下,就会影响睡眠。在此种异常的温度条件下,即或增加被褥,也难免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
1.5卧具不适导致失眠: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睡眠习惯,有人习惯睡硬床,有人习惯睡软床,当睡床过硬或过软时,或者被褥过厚或过薄时都会影响睡眠。
2.生活习惯因素导致失眠
2.1睡前饮茶、饮酒、饮咖啡、吸烟和进食兴奋性的食物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中对睡眠的影响为最常见,也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
2.2 睡眠节律的改变导致失眠:生物有按时间有节奏调节自己活动的本领,称为“生物钟”.我们白天觉醒,晚间睡眠,不断地反复进行,这也属于 “生物钟”现象。睡眠节律的改变,当然会造成睡眠障碍。如:过度的夜生活、熬夜、值夜班、旅行时差、白天睡眠过多等。
3.躯体因素导致失眠
很多躯体疾病由于伴有躯体不适,常常导致睡眠障碍,也有人称之为器质性失眠。各个系统的疾病均有可能引起睡眠障碍。如:循环系统疾病的心脏不适;消化系统疾病的腹痛、腹胀;呼吸系统疾病的咳嗽、喘憋;泌尿系统的前列腺增生和泌尿系感染;脑外伤后神经症反应、脑部疾病的头晕、耳鸣;皮肤病引起的瘙痒以及各种疼痛性疾病等等。特别是患有甲亢的病人,常常伴有失眠。
4.精神心理因素导致失眠
4.1考试前夕的过度学习,相思、离别,不良生活事件的**均可造成睡眠障碍。
4.2紧张、焦虑、担忧、抑郁心境以及过度兴奋,都会引起心理性失眠。相反,失眠发生后也会造成心理负担,以至形成“失眠神经症”或“失眠恐惧症”,从而使心理负担更加沉重。
5.精神疾病导致失眠
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以及某些人格障碍等常伴有失眠症状。
6.药物原因导致失眠
6.1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药物:如**、氨茶碱、阿托品、异烟肼(雷米封)等。
6.2安眠药或嗜酒者的戒断反应:长期服用安眠药者,突然停药常常会产生入睡困难;长期习惯饮酒催眠者,一旦停饮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7.年龄因素导致失眠
有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缩短,更为甚者可出现老年性失眠。
8.睡眠相关疾病导致失眠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时相延迟或提前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均可引起失眠。
失眠的分类分型
按病程分: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
按病因分: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
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
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 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
失眠的诊断标准
DSM-IV非器质性失眠症诊断标准
(a)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b)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月以上;就可以诊断为失眠
(C)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d)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
【失眠的症状标准】
(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严重失眠的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失眠的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
【排除失眠的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失眠的治疗目标
尽可能明确失眠的病因,达到以下目的:
(1)改善睡眠质量和 (或)增加有效睡眠时间;
(2)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与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
(4)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
失眠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治疗,即使是那些已经长期服用***物的失眠患者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