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是一种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所致的原发性深部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在我国十分罕见。现将本院收住1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报道如下。
病例简介:
一般资料:患者女,56岁;退休工人。
主诉:持续性咳嗽伴乏力、盗汗40余天。
病史:患者入院4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为阵发性干咳,昼轻夜重,伴乏力、夜间盗汗,无畏寒发热、咳痰、咯血、胸闷、气急、胸痛、关节肿痛、恶心、呕吐等症状。2周后咳嗽加重,伴咳嗽时胸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胸片检查示左下肺感染性病变伴左侧胸膜反应。曾先后予“丽扶欣,氟罗沙星”治疗21d无明显好转,咳嗽、乏力加重而来本院门诊,以“左下肺炎”收住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无基础疾病,无过敏史及放射线、毒物接触史,养有家犬一只,一胞姐死于“胃癌”。
体格检查:T36.7℃,P103次/min,R19次/min,BP122/68mmHg;神志清,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听诊呼吸音粗,左下肺闻及少量湿音,心脏听诊无殊;腹平软,双下肢无凹陷性浮肿。
初步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结核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8×109/L,红细胞(RBC)4.9×1012/L,血红蛋白(Hb)12.5g/dl。
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15U/L,乳酸脱氢酶(LDH)109U/L,血总胆红素(TB)0.73mg/dl,直接胆红素(DB)0.19mg/dl,间接胆红素(IB)0.54mg/dl,血白蛋白(Alb)3.78g/dl,血肌酐(Scr)0.85mg/dl,血尿素氮(BUN)15.7mg/dl,尿酸4.91mg/dl。血腺苷脱氨酶(ADA)4.2U/L,血沉(ESR)2mm/h,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1.9s,血浆凝血酶时间(TT)19.5s;血抗结核抗体阴性,血HIV阴性,T细胞亚群CD3细胞56%,辅助CD4细胞36%,抑制CD8细胞20%,CD4/CD81.8。多次痰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痰找抗酸杆菌4次阴性,痰涂片未检到丝状真菌,痰找肿瘤细胞阴性。
肺功能显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32L,占正常预计值71.9%;用力肺活量(FVC)2.74L,占正常预计值83%;潮气量(VT)0.44L,占正常预计值115.3%;弥散功能(TLCoSB)7.60mmol/(min·kPa),占正常预计值72.1%;弥散功能(TLCoSB)7.6mmol/(min·kPa),占正常预计值71.9%;FEV1/FVC73.24%;最大自主通气量(MVV)91.65L,占正常预计值88.7%;残气量占肺总量值(RV/TLC-He)38.00%,结果提示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轻度降低,气道阻力正常。
治疗:入院后予罗氏芬针2g1次/d,希舒美片0.5g1次/d,连续3d抗感染治疗,14d后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复查胸部CT示左下肺多个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肺组织标组织胞浆菌病理示见大量多核巨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但未见干酪样坏死,高碘酸无色品红法(PAS)染色见球孢子性真菌感染,考虑肺组织胞浆菌。穿刺物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抗酸染色阴性,结核菌(TB)DNA阴性。诊断为肺组织孢浆菌病。考虑患者年纪大,两性霉素B难以耐受,予伊曲康唑治疗,先以0.1g静脉滴注,2次/d,10d后改为0.25g静脉滴注,2次/d,2周后改为0.25g静脉滴注,1次/d,治疗21d后复查胸片、CT见病灶明显吸收好转出院,伊曲康唑减量至口服0.1g,1次/d。1个月后复诊,症状完全消失,胸片已完全吸收。
病例讨论: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iplasma capsulatum)感染所致的原发性深部真菌病,常经呼吸道传染,侵犯肺部引起急性肺损害。荚膜组织胞浆菌1905年由巴拿马病理学家SamnelDurling首先发现,它属双相性真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在室温和泥土中呈菌丝型。它常在鸟类和蝙蝠磊粪便污染的土壤中生长,一旦环境条件恶劣时,它就形成孢子悬浮于空气中,当人们吸入本菌的孢子后,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或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肾移植,或吸入大量孢子后,形成肺部病灶,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严重者可引起进行性全身播散,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骨髓、肝、脾等;也可出现其他临床症状及表现形式如皮肤损害。病情有轻、有重,但播散型常预后严重。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呈全球分布,但以南美为主,主要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但肺组织胞浆菌病在我国十分罕见,尤其是急性活动期的患者。
1955年发现的1例为归国华侨,至今国内个案报道仅有散发个案报道,且常有将马尼菲青霉菌病误诊为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90%~95%的患者无症状,故虽然急性病例很少,但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的人并不少见。少数患者可有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盗汗、消瘦,急性肺型患者有畏寒、发热、咳嗽、胸痛、肌肉痛及体重减轻等症状,恶化时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进行性肝、脾肿大,皮肤、粘膜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
组织胞浆菌病无论有无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或CT上的特征为多发性病灶,散布于单侧或双侧肺,呈播散型浸润、肺炎症性浸润、或结节状病灶,少数患者呈慢性空洞性改变,肺门淋巴结常肿大,导致结核或肿瘤误诊,尤其是单结节病灶。组织胞浆菌病的确诊有赖于真菌培养,从体内分离出HC是诊断组织胞浆菌病的金标准。痰、尿、血、骨髓、胸水及其他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分离出荚膜组织胞浆菌,或病理组织切片发现酵母型真菌,可以确诊。组织胞浆菌可在肺及其他组织器官形成上皮样肉芽肿、结核样结节、干酪样坏死及钙化,部分变为空洞,但很少化脓,孢子呈圆形或卵圆形,有荚膜3μm大小,寄生于组织细胞或巨噬细胞内,用苏木素-伊红、吉姆萨、PAS或革兰染色都能显示细胞内的孢子,但必须与其他酵母和原虫鉴别,特别是马尼菲青霉菌。
本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既往体健,无免疫系统疾病,无基础疾病,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史,其T细胞亚群也基本正常,其吸入史不明确,可能与养狗污染有关,也可能与居住建筑物陈旧,尘土飞扬导致吸入孢子有关。组织胞浆菌病起病症状主要为干咳、乏力、盗汗,病变局限于肺部,胸部X线片即可见左肺下叶多发片状阴影,但未见纵隔淋巴结的肿大。诊断首先需排除结核,经多次痰找抗酸杆菌阴性及PPD试验阴性,基本可排除肺结核。其次,老年患者反复感染不愈,需排除肿瘤可能性,本例患者在抗感染2周无效的情况下,立即行经皮肺穿刺,通过病理明确诊断。
大多数患者无需治疗而自愈。本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虽然平时身体健康,免疫力尚强,病变局限于肺部,但考虑患者年龄大,且症状持续无好转,且已有轻度肺功能损害,故予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为首选用药,但患者难以耐受,故予伊曲康唑治疗,1个月后,患者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