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结果出炉,披露的数据引起社会关注。调研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师的整体认知,但为何在涉及医患纠纷、看病态度、收入以及复印病历等问题的看法上,医师群体与社会存在着不同?为此,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问卷调查设计以及跟踪研究的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
看法差异一
医患关系
调研结果:82.64%的医师认为,目前医患关系仍然紧张主要是由于“体制”造成的,有55.66%的医师在选项中选择了“社会对医师的偏见”。
问题:为何接受调查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是体制原因?而社会普遍认为医生的服务和技术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问题?
解读:这是由于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了解程度不同造成的。作为病人或社会个体,直观的感受是医生的服务欠缺或技术不到位导致了自身的不满。如果对这种直观感受进行深入分析的话,就会清楚地了解到这不仅仅是医生个人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肯定医生的成绩指标中,病人的满意程度和医生的服务态度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与这种结果相对应的是,在职业素养塑造过程中,怎样照顾病人的感受这一重要职业技能指标的培训是缺位的,医生态度好坏与体制对医生的关注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患方所感受到的医生技术好坏,与其本人对疾病的认识、对医疗期望值以及能否理性接受疾病对自身造成的不良后果等都有关系。如果不能很好认知,势必造成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
这一数据的意义在于,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紧张的认识程度,和患者所持立场完全不同,并且从简单的医患双方的关系上升为对医疗制度的思考。患者是从表象的角度看问题,而医生体会到的则是其中的制度性,包括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医疗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等因素。
看法差异二
收入与付出
调研结果:95.66%的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相符(不相符+很不相符),而其中选择“很不相符”的比例高达51.00%。
问题:为何医生会觉得收入不够高,而社会普遍认为医生是高收入群体?
解读:医生从事的是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行业,给医生合理的报酬才能体现其价值。认真评价生命的价值,把生命价值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进而肯定医务工作者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是现代社会必然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医生的收入天然地应高于其他人才符合上述原则合理念。在西方国家,医师一直是社会的高收入阶层。纠正这种认识偏差的社会共识应当是尊重生命、肯定医生的社会价值并给其较高的经济地位。
但事实上,当今中国医生的收入并不比其他科技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的收入高,虽然在部分医院,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医生收入可能偏高,尤其是骨科、心内科等学科,医生基本属于高收入阶层。但不可否认的是,医师作为整体,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学科领域的差别,在乡村和社区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的收入甚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社会上认为医生是高收入群体,是横向比较的结果,更多的是拿大医院的医生与周边人员做比较,而忽视了医生群体的差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