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首次认识到丙肝这种疾病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一种经血液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1989年,人们首次鉴定到了丙肝病毒(HCV)。
这种病毒善于躲避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建立长达数十年的感染。这种持续性的感染会损伤肝脏,甚至引发肝癌。绝大多数感染者起初并不表现出症状,直到病毒引起严重的肝脏损伤。
据统计,丙肝病毒感染已经成为肝脏移植的头号原因。目前世界上大约有一亿八千五百万人受到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面临着患上致命肝病的风险(包括肝硬化和癌症)。
感染细胞是病毒生活周期的早期阶段,以这一阶段为靶标开发抗病毒药物是很有前景的。武汉大学的研究团队根据HCV膜相关蛋白p7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三个阻止HCV感染的多肽抑制剂,成功在体外抑制了丙肝病毒的感染。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itr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武汉大学的曹志贱教授。
蛋白p7是HCV病毒表面的一种离子通道,在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研究显示,根据p7开发的三个多肽可以有力对抗初次HCV感染,并且能在非毒性浓度下抑制已建立的HCV感染。
最有效的抗病毒多肽(H2-3)来自于HCV p7离子通道的H2螺旋区域。研究人员发现,H2-3能够失活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病毒颗粒,还能结合细胞膜保护宿主细胞不被病毒入侵。这项研究向人们展示,以离子通道为基础可以开发出有效的抗病毒多肽。
在新药取得成功之前,应用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详细]
5月17日,在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上,我国香港大学司徒伟基教授交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