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病历讨论 > 一氧化碳中毒急救

一氧化碳中毒急救

2011-03-10 13:54 阅读:6057 来源:爱爱医 作者:i*m 责任编辑:iam
[导读] 一氧化碳中毒急救,一氧化碳(CO)中毒,又称煤气中毒,是吸入较多的CO气体所致,是寒冷季节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CO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从而使氧合血红蛋白减少,造成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缺氧。由于脑的耗氧量为总耗氧量的23

    一氧化碳(CO)中毒,又称煤气中毒,是吸入较多的CO气体所致,是寒冷季节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CO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从而使氧合血红蛋白减少,造成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缺氧。由于脑的耗氧量为总耗氧量的23%,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极为敏感,因此在临床上CO中毒主要是以神经系统缺氧损害为主,严重者可致昏迷、窒息,甚至死亡。所以及时纠正缺氧性损害,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减少各种后遗症的关键。

    轻度中毒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心悸、颞部波动感等症状,甚至有短暂的眩晕;中度中毒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脉快、多汗、烦躁,乏力明显,移步困难或不稳,意识模糊,以致呼叫及逃避均困难,出现虚脱,甚至昏迷;重度中毒患者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绀、脉快而弱、血压下降、牙关紧闭,或有阵发性强制性抽搐,尿便失禁,出现潮式呼吸,瞳孔常见缩小,对光反射及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吸入CO浓度过高,迅速昏迷、抽搐后,即有呼吸抑制和麻痹,及所谓“闪电样中毒”,如不及时救治,可很快死亡。更为严重者有后遗症或经一阶段假愈期后,出现迟发性脑病。现将疾病与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脱离现场,通畅气道: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流通畅、新鲜处,解开患者衣领及裤带,做好保暖工作。并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尽快送往医院急救。施救者亦需保证自身安全。

    尽快纠正缺氧:CO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不能携带氧气,并且妨碍氧合血红蛋白的氧解离,造成组织不同程度的缺氧,迅速给予氧疗是纠正缺氧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保证毒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对于轻度CO中毒的患者迅速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中重度CO中毒的患者,经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应尽早进行,是抢救CO中毒的首选方案。高压氧治疗能迅速增加机体的血氧含量,提高氧分压及氧的弥散度,促进碳氧血红蛋白解离和CO的排出,从而改善机体缺氧状态,使颅内血管收缩,降低颅内压减轻水肿,阻断大脑缺氧与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从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防止脑水肿,促进脑组织的恢复:
急性CO中毒后2~4小时可出现脑水肿,24~48小时达高峰,并可持续多日,为减轻脑组织的损害,应及时应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速尿等,同时可用三磷酸腺苷、**缓解脑水肿。并适当使用脑细胞激活剂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对于CO中毒已经脑水肿的患者,需要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

    对症治疗:烦躁不安,频繁抽搐者,安定10mg肌注或静脉注射;昏迷时间较长且高热者给予戴冰帽以减少脑代谢,保护脑细胞。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如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误吸窒息等症状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异物及分泌物,昏迷患者定时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必要时应用气垫床;不能进食的患者做好口腔护理;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天消毒尿道口2次,并根据医嘱更换尿管和尿袋。

    急性CO中毒发病突然,危害性大,一旦发生,多为中重度。需及早作出正确诊断,一旦确诊,首选高压氧治疗,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

    参考文献:


    [1]黄颖,姜秀.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98-199.

    [2]陆小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3):112-114.

    [3]崔文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体会.现代护士进修杂志.2010,20(3):45-46.

    [4]焦晚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4):80-81.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