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针对淋巴瘤增殖、凋亡及细胞内分子信号转导等细胞内环境调控及淋巴瘤细胞与血管生成、宿主基质细胞相互作用等外环境调控的靶向治疗研究已取得革命性进展。淋巴瘤治疗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化疗,而进入靶向治疗的新纪元。
肿瘤外环境通过黏附分子直接接触或分泌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作用于肿瘤内环境信号转导通路,实现内外环境的双向调节,使肿瘤获得自身生长、侵袭及转移的动力。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抑制剂等干扰肿瘤细胞增殖调控。Bcl-2抑制剂、Survivin抑制剂等则干扰细胞凋亡调控。针对PI3K-PKB(Akt)-mTOR、BCR-Syk-Btk及蛋白质水解介入等信号通路调控的靶向药物也正在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拮抗剂等的疗效仍在进一步探索。未来,利用内外环境对肿瘤细胞的正向“教育”作用,可诱导其再次转归正常表达细胞,“远离化疗”甚至“远离肿瘤”的梦想将成为可能。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治疗尚无标准方案。目前仍推荐CHOP或CHOP样方案治疗,但其缓解期短,复发率高。与常规剂量化疗相比,强化方案未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预后。与联合化疗相比,大剂量化疗(HDCT)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缓解率更高,且早期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接受移植后生存率更高、复发率更低。
因此,ASCT有可能为患者长期无病生存创造条件。此外,治疗前存在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或治疗过程中出现LDH显著升高、鼻旁窦受侵患者须警惕中枢神经受侵。由于AITL患者原发或继发中枢受侵概率相对较低,不推荐预防性鞘内注射治疗。目前,一些新药正在AITL患者中进行临床研究,如免疫调节剂、阿仑单抗等,但不良反应仍是主要限制因素。
近日,首个单克隆抗体药物daratumumab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详细]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Adynovate(一种新型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