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日起,黄山市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根据要求,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零差率消瘦,降低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适度提高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查、手术、治疗、护理及部分中医服务价格。
目前,黄山市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进入第4个月。前3个月的运行情况如何?记者近期就此进行采访,问及统计数据,不论是市卫计委,还是直接参与医改的3家医院,从医院角度发声,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不太好看”。但也承认,从患者角度考量,不乏“亮点”。
药品占比拉低
为过度检查“减压”
据了解,受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零差率消瘦影响,3家医院的药品收入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药品占医疗收入的药占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此外,耗材收入也介于下降和持平之间。这两项统计数据显示,医改的相关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这将有助于减少过度检查现象,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因为,药占比是考核医院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有硬性的上限要求。在药品收入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医院和医生倾向于以过度检查拉低药占比,其直接后果是患者医疗费用上涨。
服务人次下降
为分级诊疗“加分”
相较医改前,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的门急诊人次和住院出院人次同比、环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比去年4至6月,市人民医院今年4至6月的日均门急诊人次下降100人次左右。同比今年3月,市中医院今年4至6月的月均住院人次降幅达8.2%。
这或与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建立有关。据了解,黄山市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后,民营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人次无明显变化,但县级公立医院的相关数据在“做加法”。根据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求,2015年县域内就诊率要提高到90%左右,基本形成分级诊疗制度。
收入结构合理
为医护人员“添彩”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大多数患者的医疗费用医改前后基本持平的情况下,3家医院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和服务水平在医改中得到体现,主要表现在医院的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等收入有所提高,公立医院的业务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医院和医生从靠开大处方和做大检查创收,转为靠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吃饭,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取得规范、合理、合法的收入,有助于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改善持续紧张的医患关系,在确保服务患者的同时,让医护人员活得更有尊严。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