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法的荟萃分析:精神疾病治疗的疗效
公众和专业人士对精神病治疗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年初《JAMA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篇广泛的荟萃分析探讨了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文章对62个荟萃分析进行荟萃综述,覆盖20个精神疾病,包括639项试验和113833名参与者,作者根据最新的荟萃分析计算疗效的效应量,比较:(1)药物或心理疗法 vs 对照组;(2)两种治疗模式头对头;或(3)联合vs单药策略。之前发表的一项包括94个荟萃分析的荟萃综述是将针对8种精神障碍的16种药物汇总到一起,与该综述中治疗20种疾病的48种药物有可比较的中等效应量(0.49,CI:0.41-0.57 vs 0.45, CI:0.37-0.53)。
治疗带来的效应量一般是中等大小的(0.4-0.5),维持治疗效应量稍大一些(0.6-0.8),在部分应答/不应答患者中辅助策略的效应量比较小(0.2-0.3)或者无意义。心理治疗研究的效应量(0.58,CI:0.40-0.76)比药物治疗研究(0.40,CI:0.28-0.52)要大一些。
精神病治疗中有最大效应量(>0.75)的是:**治疗**类药物依赖,电休克治疗用于重度抑郁症(MDD),苯二氮卓用于睡眠,抗精神病药物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预防广泛性焦虑障碍和社交恐惧症的复发,**用于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认知行为疗法(CBT)用于强迫症、贪食症和暴食症,习惯逆转用于拔毛发癖,家庭治疗用于神经性厌食。
相反,对酒精依赖进行干预产生了较小的效应量,心理治疗用于心境恶劣障碍也是如此。以下治疗效果不显著:抗精神病药物或者抗抑郁药用于神经性厌食,SSRIs用于拔毛发癖,心理动力学治疗精神分裂症,辩证行为治疗用于边缘性人格障碍。
在头对头研究中,药物治疗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心理动力学)和心境恶劣障碍(CBT)上明显优于心理治疗,而心理治疗用于MDD复发预防和暴食症上优于药物治疗。在MDD、社交恐惧症和暴食症治疗中,心理治疗基础上加入药物治疗明显比只有心理治疗更有效。对于恐慌症和暴食症,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入心理治疗要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综上,这项涵盖了几乎所有主要精神疾病的大型综述的结果确认了精神疾病治疗的效果不比其他医疗领域的治疗差。
治疗进展:缓慢但持续
因为多数严重的精神障碍为慢性,且易复发,伴随严重的痛苦和功能障碍,精神病学领域一直都渴望有新的治疗靶标和发现新作用机制的药物。但是,尽管有些基础科学甚至2期研究的结果都很有希望,但仍然很难发现新的机制,而且很多结果无法在大型3期研究中重复。例如近期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两个案例,pomaglumetad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和有效性的研究中未获得成功,今年另外一项大型研究试图通过调节谷氨酸系统以改善目前精神分裂症困难的领域,但是又遭遇了失败。
Bitopertin是一种甘氨酸-1转运抑制剂,基于结果较好的2A期研究结果,进入到一项非常大型的3期临床试验项目。不幸的是,在一项单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患者和6项扩大性研究(3个针对持续性的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3个针对阳性症状未得到最佳控制的患者)中,相比于对照组,多个固定剂量的Bitopertin未显示出优势。
不过,一些药企持续在探索调节多巴胺D2、D3和/或D4受体、血清素、谷氨酸和毒蕈碱/烟碱系统的化合物的作用,以及磷酸二酯酶,**素和神经保护机制等,都在探索之中。
在失眠药物方面,今年FDA批准了一种具有新机制的新药:Suvorexant (Belsomra?)。该药物是一种食欲肽受体拮抗剂,被批准用于治疗入睡和保持睡眠困难的患者。
总体来看,尽管近期精神病学领域很多治疗研究遭遇了挫折,但是很多正在进行的工作,例如人类大脑倡议(human B**N Initiative,通过推进创新性神经技术进行大脑研究)将很有希望促使我们更好了解精神疾病的根源,进而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精神障碍。证据显示,精神科住院部...[详细]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扩展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