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在记忆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当重新呈现在睡眠中时,伴随认知的气味或声音的展示能够提高过程和情景记忆。两项新的研究如今表明,睡眠也可以被用来操纵特定的恐惧记忆。
在一项研究中,Hauner等人反复向人类受试者展示两张不同的面孔(条件**(CS+)),同时还伴随着一种气味(目标气味)或另一种气味(非目标气味)的释放。在一半的试验中,目的和非目标CS+都被伴随着一次轻微的电击,从而诱发关于面孔-气味组合的恐惧记忆。
在调节阶段之后,受试者对于CS+的皮肤电传导响应(SCRs)高于对于没有伴随着一次电击(CS-)的图像的SCR.此外,对CS+的暴露增加了眼窝前额皮质(OFC)、脑岛、前扣带皮层(ACC)、海马和杏仁核——在嗅觉器官与前后关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的区域——的功能MRI(fMRI)活化。
在调节1小时后,受试者小憩了一段时间,而目标气味在慢波睡眠的过程中被再次释放。目标气味的出现导致了在上半段慢波睡眠中的一个强烈的SCR,但SCR在后半段则减弱(与对照组相比),这意味着有条件的恐惧经历了消失。
在睡醒后的恢复阶段,SCR对于两张CS+面孔比睡眠之前都要小,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目标CS+的减少最大,也就是说,伴随着气味的CS+在睡眠中被释放了。这意味着气味的再暴露减弱了恐惧记忆。有趣的是,在醒着的对照组(被要求观看一部纪录片)中再暴露目标气味具有相反的作用。
在睡眠后,对于目标CS+的fMRI响应在右前海马体、内嗅皮层、ACC和杏仁核中被减少了(与睡眠之前相比)。此外,通过被诱发的目标CS+睡眠后定性与睡眠前截然不同——而这种差异在非目标CS+中并不明显,多元fMRI模式分析揭示了左杏仁核中的活动分布模式。这意味着在睡眠期间的气味再暴露导致了一种新的、“安全”的记忆痕迹在杏仁核中的形成,而不是原始恐惧记忆的一个简单削弱。
在另一项单独的研究中,Rolls等人将小鼠暴露在一个恐惧条件场景中,即一种气味(相当于CS+)与一种足底电击相配对。小鼠随后在笼子里呆了24小时,之后它们在睡眠中被单独暴露在这种气味中。一天后,与睡眠前相比,动物对持续更长的气味CS+存在僵直响应,这表明气味再暴露强化了恐惧记忆。在第二项试验中,作者在恐惧调节之后,以及在把睡眠中的小鼠再暴露于气味中之前,作者向杏仁核的基底核中注射了一种蛋白合成抑制剂。与第一个试验形成对照的是,这一处理减少了其第二天对于气味的僵直响应。
这两项研究在设计上的差异或许解释了气味再暴露的相反作用:在第一项研究中,气味充当了一种条件背景,并且睡眠过程中的气味再暴露在恐惧调节后立即发生了;在第二项研究中,气味充当了CS+,并且气味再暴露被延迟了24小时。然而,这两项研究表明,特定的情绪记忆能够通过感官**而在睡眠期间被有选择的操控。这一想法对于疾病的治疗,例如特定恐惧症具有潜在的启示。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精神障碍。证据显示,精神科住院部...[详细]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扩展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