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用抗生素在儿科使用特点
B内酰胺类:临床上最常用,化学结构中具有内酰胺环,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1) 青霉素类:
a. 青霉素:主要作用于G+球菌,可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下呼吸道感染,流脑,破伤风,淋病,梅毒等,5-20万u/kg.d,分2-3次肌注或2-4次静脉滴注,最好稀释成1u/ml滴注,过浓或过大可引起青霉素脑病,青霉素肾病。不能静推。
b. 耐酶青霉素类:如新青II,邻氯青。主要用于金葡萄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败血症,软组织炎,骨髓炎等 。
c.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阿莫西林,安美汀,美洛西林,替卡西林等,杀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可用G-菌感染。
(2) 头孢菌素类:
a. 第一代:如先锋I,II,III,IV,V,主要用于产青霉素的金葡菌和G+菌。
b. 第二代:如西力欣 ,新福欣等,较第一代抗菌谱广,对G-菌作用强。
c. 第三代:如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 ,抗菌活性及抗菌谱更广,其中几种对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
d. 第四代:头孢匹肟(马斯平),对G+,G-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3) 大环内酯类:抗菌谱窄,与青霉素相似,近来应用越来越多,因它对G+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百日咳,白喉等有效。
a. 红霉素:20-30mg/(kg.d) ,分二次静脉滴注,浓度为
b. 阿奇霉素:10mg/kg.d,每日一次,口服或静滴,连用三天,可维持一周,点滴时间不小于1小时。
c. 其它:罗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琥乙红霉素等
(4)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对葡萄球菌和G-菌有效,由于对耳,肾的毒性大,故6岁以下慎用。与B内酰胺类有协同,一般不单独用。
(5) 喹诺酮类:抗菌谱与头孢三代相似,杀菌迅速,如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此类药物对幼年动物可致软骨损害,在人类尚未发现,目前认为不宜用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12岁以下小儿,尤其是婴儿,必要时短期使用。
(6) 其它 :
a.林可霉素类:适应于G+和厌氧菌。
b.万古霉素:主要用于G+菌严重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c.磷霉素:广谱,作用不强,毒性低,用于轻,中度感染。
d.磺胺:用于弓形虫,卡氏肺囊虫等。
e.甲硝唑:用于厌氧菌,原虫感染 。
三、特殊情况下抗生素的应用
1.肝功能减退时,红霉素类,磺胺类,克林霉素类,林可霉素,可使SGPT升高,氯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二性霉素B等的毒性加强,故在肝功能减退时不能使用。
2.肾功能减退时,经肾排泄的药物代谢产物可在体内积聚产生毒性反应,必须减少剂量的有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第三代头孢, 氧哌嗪青霉素可正常使用。
3.新生儿中,就药物的生物转化来说,其生理和病理情况与大儿童不同。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症,磺胺和呋喃类可发生黄疸或溶血现象,抗生素应静脉应用,避免肌注出现硬结及吸收不佳。
4.妊娠期和哺乳期:妊娠期禁用致胎儿畸形或明显毒性的药物,包括四环素,磺胺,甲硝唑,利福平;慎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喹诺酮类,异烟肼,氟胞嘧啶,呋喃妥因等。哺乳期不宜服用的有磺胺类,成熟乳中抗生素售量很少超过母亲每日给药量的1% ,故可酌情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在乳汁中浓度低,且乳儿口服后不吸收,因此对乳儿安全。初乳期在乳汁中含量宜减少剂量的有:异烟肼,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等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