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坛推荐 > 短QT综合征

短QT综合征

2011-04-09 10:58 阅读:5196 来源:爱爱医 作者:i*m 责任编辑:iam
[导读] 2000年,Gussak等首次提出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 SQTs)的新诊断名称。经过5年的努力,有关SQTs的研究,无论在临床、遗传学以及细胞电生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 我们可以为SQTs做出以下定义:SQTs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遗传性的心电失调

    2000年,Gussak等首次提出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 SQTs)的新诊断名称。经过5年的努力,有关SQTs的研究,无论在临床、遗传学以及细胞电生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 我们可以为SQTs做出以下定义:SQTs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遗传性的心电失调临床综合征, 以短QT间期、阵发性房颤和/或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源性猝死为特征的离子通道疾病。

    一、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

    至今, 已先后发现了SQTs 的3个致病基因: KCNH2, KCNQ1, KCNJ2。按照基因发现的先后秩序,分别将SQTS命名为SQT1, SQT2 及SQT3。

    SQT1是由HERG离子通道的a亚单位的KCNH2基因突变N588K所致。此通道由四个结构相同的α亚单位组成。每一亚单位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 6个跨膜蛋白分子阶段(S1~S6),N末端和C末端。S5和S6之间的氨基酸链称之为P环, 而4个α亚单位中的S5 P S6结构拼接在一起构成了离子通道孔(channel pore) 。该通道负责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电流)。Ikr主要作用于动作电位复极化第三期。N588K位于S5-P。突变通道的功能分析表明,该基因突变可以快速激活Ikr离子流、增强其强度, 从而使动作电位在早期阶段提前激活。最近我们在一个合并心房纤颤的SQT患者家族中,又发现了KCNH2同一个突变基因N588K,因此推断位于S5-P的N588K基因突变是SQTs患者KCNH2突变的高发位点。通常认为不同的基因突变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 但我们在三个***的SQTs家族的研究表明,即使同一基因突变的患者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SQT2是由编码在KVLQT1离子通道的α亚单位的KCNQ1基因突变V307L所致。KVLQT1离子通道与HERG离子通道一样属于电压依赖性K通道, 结构特点与HERG离子通道相同。V307L突变通道主要导致缓慢延迟整流钾电流(Iks)功能增强。V307L也位于S5-P位置, 但尚未对突变通道进行相关的药物试验。我们最近报道了另一个新的KCNQ1基因突变V141M,并证实Iks功能增强可以同时缩短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

    SQT3是由编码kir2.1离子通道的KCNJ2基因突变D172N所致。kir2.1离子通道由两个跨膜蛋白分子阶段组成,作用于心脏动作电位静息期(4期),引起K离子外流。其电流成分为内向整流电流Ik1。电生理分析显示,由于Ik1电流增强反应kir2.1功能表达增强。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到目前为止, 文献一共报道了6个家系22位SQTs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心电图短QT间期、阵发性房颤和/或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及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由于病例数有限, 目前, 我们仍然不能肯定SQTs的平均年龄和男女发病率是否存在差异。

     SQTs患者主要的危险是心源性猝死,其发生率较高。SQTs心源性猝死也见于新生儿, 因此, SQTs也是临床上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一个病因。另外,心房纤颤有可能是SQTs的第一症状, 特别是年轻的孤立性心房纤颤患者,应当高度警惕。

     SQTs的心电图特征为:校正QT间期QTc ≤300ms。原则上, 当心律<80次/分时, QT间期应该按Bazett公式(QTc=QT/RR1/2)) 校正。最近Gussak等人指出,如果有以下表现,应该考虑SQTs的诊断:短QT间期尤其是ST段缺失;右胸前导联出现高尖对称T 波;心房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电生理显示心室和/或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

     SQTs的另外一个ECG特征是Tpeak-Tend间期延长,该间期为T波顶峰与T波终点的时距。一般认为Tpeak-Tend间期延长是因为心肌复极化的离散增大所致,因而也是SQTs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在已知的三个SQTs基因型中, 具有不同基因的SQTs的患者,T波的形态不同。这种表现与长QT综合征相似,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具有相关性, 从而提示SQTs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也可能存在相关性。

     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SQTs诊断标准。基于Rautaharju 等人的提出的公式:QTp(ms)=656(1心律/100), Gussak等心脏病学专家从临床诊断的角度出发,建议QT间期<320 ms,即小于平均预测值(QTp)的80% 作为QT间期异常缩短的标准。另外,诊断SQTs不能只凭心电图上的短QT间期,还需结合快速心律失常这一指标。

    在诊断SQTs之前,必须排除一些继发性的短QT间期现象,比如高钙血症, 高钾血症,恶性高热综合征,酸中毒,其它中毒等情况,使用***、乙酰胆硷、某些激素如acetylcholine、丙基睾丸素也可导致QT间期缩短。另外, 短QT间期可见于一些运动员及早期复极综合症患者。迷走神经失调也偶有短QT间期。

    三、发病机制:

    毫无疑问, SQTs是一种以基因病变所导致的心脏电紊乱疾病, 通常称为心脏离子通道疾病。迄今为止,对已发现的三个SQTs的突变基因进行的体外实验都显示,相关的离子通道功能增强, 即表现为离子流异常增加,而增加的电流恢复缓慢、甚至不能恢复,从而明显影响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异常电流在动作电位复极时间的不同阶段激活,既而影响QT间期的长短及T波的形态。

    但是,SQTs心律失常发生的真正机制还不清楚,我们认为,QT间期缩短导致心房和心室肌肉复极的离散度(dispersion)增加,因而易于形成折返,而折返是心律失常产生的重要基础。

    四、治疗:

    由于SQTs患者具有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的高危性,因此 SQTs的治疗在于预防和终止心律失常。

    迄今为止, 公认的SQTs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现有资料表明,不同型号及功能的ICD的临床效果有所差异。Bjerregaard等美国医师使用ICD(型号:Guidant Vitality AVT A135)治疗8例SQTs病人,一年中未发现异常,而德国Schimpf等用ICD治疗的5例SQTs病人(1例Medtronic, 4例St.Jude), 3 例因为ICD误放电接受了除颤治疗。

    对不适于ICD治疗的患者,特别是儿童及新生儿, 以及发展中国家患者因为经费问题不能使用ICD的病人,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价值。SQTs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也常用药物治疗。另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以作为ICD的辅助治疗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治疗时应当注意心肌不应期及心律与QT间期的适应性(RR/QT相关性)。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缓慢的时候能延长QT间期,而在心律快的时候有可能不延长QT间期,因此,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当重视观察注意心脏有效不应期的变化。

    何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对SQTs治疗有效?从理论上推断,I 类及III类抗心律失常,如药物奎尼丁、氟卡因、索他洛尔、ibutilide和普罗帕酮(propafenone) 应该有效, 但基础及临床试验表明,索他洛尔和ibutilide不能延长QT间期, 氟卡因只能轻度延长QT间期,只有奎尼丁能有效地使SQTs患者的QT间期恢复正常。目前, SQTs合并心房纤颤患者的治疗, 建议首选普罗帕酮,但具体机制不清。

    奎尼丁和索托洛尔同为Ikr阻滞剂, 为何只有奎尼丁有效? 我们的研究表明, N588K位于HERG通道蛋白的S5-P,在HERG通道孔及其周围的一些作用位点的结构特点对药物的作用来说极其重要的。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的结合点位于通道孔内段,该处的疏水基团利于药物和通道蛋白结合。但是, Ikr阻滞剂与HERG蛋白结合时与通道的状态有关,后者决定药物和通道蛋白的亲和力。N588K突变使得离子通道的空间结构改变,丧失了正常生理调节机制,原本在正常通道有效得药物因而失去效果,但奎尼丁仍可与变异的离子通道结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