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患者,男,50岁,既往乙肝病史2年,以“肝硬化腹水”入院。患者腹水量大,完善相关检查后,给予放腹水2000ml后并输注白蛋白,但患者在3小时后死亡。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21.5×109/L,RBC 3.92×1012/L,HGB 142×1012g/L,PLT 91×109/L,LY%(淋巴细胞比率) 2.1%,NEUT%(中性细胞比率)93.4%。
电解质:Na 25mmol/L,Cl 88mmol/L,Ca 1.94mmol/L。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24U/L,谷草转氨酶(AST)89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102U/L,碱性磷酸酶(ALP)130U/L, 总胆红质素(T-BIL)317.5umo1/L,直接胆红素(D-BIL)287umo1/L,间接胆红素(I-BIL)30.5umo1/L,总蛋白(TP)52.8g/L,血清白蛋白(ALB)20.7g/L,球蛋白(GLO)32.1g/L,血尿素氮(BUN)26.93mmol/L,血肌酐(CREA)441.0umol/L。
血糖(空腹):3.8umo1/L。
腹水常规:外观:血性、不凝血,粘蛋白反应(+),蛋白定量:23.7g/L,有核细胞计数>500,有核细胞分类:以分叶为主。
腹水病理:未见核异质细胞。
病例讨论:
南方的狼、wanyfe:第一次放腹水一般不应该超过800ml,部分用来作诊断。对于明确的大量腹水,也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一次不应超过1500ml,同时加强支持,监测病情。如果第一次放腹水过多可导致腹部血管急剧扩张,并导致全身血液流向腹部,引起低血压休克而致患者死亡。另外,放腹水可***解质紊乱,低钾也可致心脏麻痹而死亡。
zxr0007:根据现有资料,能够短时间内使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①大量放腹水导致腹压骤降,进而血压骤降导致休克无法纠正;②大量放腹水导***解质紊乱,引发致命的心律失常。
mp5ak74:肝硬化放腹水,如果保证有足够的血容量(比如输注白蛋白,或者血浆替代品)情况下,可以缓慢放腹水7000~10000ml(用腹水超滤机),手工的话,可以放至4000ml。患者有自发性腹膜炎、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心原性猝死的可能性较大,同时放腹水也可能引起了肝肾综合征。对于此类患者,应先抗炎为主,扩肾血管,补充血容量。
过眼云烟:患者死亡的原因为肝性脑病:
①低Na、低Cl、低Ca,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致肝性脑病:大量放腹水***解质紊乱、血容量减低与缺氧,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使血氨增高,从而促进NH3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同时又摄入过多的含氮物质,放腹水后输入白蛋白致蛋白质过多,导致肝昏迷致死。另外,本例空腹血糖(3.8mmol/L)稍低,葡萄糖的氧化磷酸过程有助于NH3与谷氨酸的结合,增加氨的毒性,加重病情发展。
②严重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死亡,增加组织分解代谢而增加产氨,也可致肝性脑病。 白细胞:21.5×109/L,淋巴细胞比率:2.1%,中性细胞比率:93.4%。腹水常规:外观:血性、不凝血,粘蛋白反应(+),蛋白定量:23.7gL,有核细胞计数>500,有核细胞分类:以分叶为主。均示腹水为炎性积液并为急性严重感染。
iaistu123456:肝硬化很少有血性腹水,不排除合并肝癌的可能。如肝癌破裂,大量放出血性腹水后,再出血,腹腔内大出血死亡。
79507119、hjnd88:患者有疸酶分离,肝衰征兆,即使不放腹水患者也会很快死亡,但一次放了过多腹水,严格来说已属医疗事故,应该做人工肝。
总结:
放腹水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腹水及腹腔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大量放腹水易出现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并发症,导致患者猝死。
一般在临床上一次性放腹水不宜过多、过快,首次放液量不应超过1000~20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3000~4000ml,以免膈下移,影响呼吸和循环;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并要输入白蛋白以缓解。对于血性腹水,应留取标本送检,不宜放液。
同时放腹水前、后还应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测量患者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