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化疗缓解后微小残留病水平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预后最重要的指标。今年3月20日著名杂志《The Lancet Oncology》在线报道了一项前瞻性研究试验成果,美国圣述德儿童研究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Ching-Hon Pui等利用连续的微小残留病测定的方法指导临床治疗,以此建立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无进展生存期和患者微小残留病水平的关系。
该临床试验总共纳入ALL初发患者498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将其复发风险临时划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低、标准和高风险。最终复发风险的划定是根据诱导缓解的第19天和46天测定的微小残留病水平,该指标将决定化疗强度。
研究结果显示,不考虑临时的风险分层,第19天的微小残留病水平≥1%的患者10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微小残留病水平较小的患者。
其中12名临时风险低危组患者第19天的微小残留病水平≥1%,但是第46天微小残留病阴性(<0.01%),10年无进展生存期率为88.9%.280名临时风险低危组的患者,不考虑第46天的微小残留病水平,第19天的微小残留病水平<1%预示预后良好。另外,第19天微小残留病<1%的标准组患者接受相同缓解治疗,15名在第46天仍存在微小残留病患者10年无进展生存率低于126名微小残留病阴性患者。
从复发方面来看,在诱导缓解后达到微小残留病阴性患者中,于第7周,382名患者中有4名再次出现微小残留病,第17周有1/448名,第48周有1/437名。这6名患者中有5名患者接受了额外治疗后仍死亡。相比之下,从诱导结束至第7周之间,只有2/11名微小残留病水平降低的患者复发。
总而言之,诱导缓解的微小残留病水平具有重要的预后和治疗意义。因此,诱导缓解后,对于存在可检测微小残留病的患者,应进行连续微小残留病测定以提高ALL的预后。
编译自:Clinical utility of sequential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easur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risk-based therapy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Lancet Oncology. 2015.5
近日,首个单克隆抗体药物daratumumab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详细]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Adynovate(一种新型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