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坛推荐 > 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012-05-08 14:16 阅读:7122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急性弛缓性瘫痪(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肢体或肌群乏力、肌力降低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病程长短不一,预后差别较大。 可引起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疾病包括: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

    急性弛缓性瘫痪(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肢体或肌群乏力、肌力降低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病程长短不一,预后差别较大。

    可引起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疾病包括: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肠道病毒感染、注射麻痹、坐骨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急性病毒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髓肿瘤等。在20世纪50~70年代,脊髓灰质炎曾是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最常见的原因。近年来,随着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广泛接种,其病因变得更为多样化。有报道认为,目前急性弛缓性瘫痪(AFP)以格林-巴利综合征最多见,其次是重症肌无力、急性脊髓炎、肠道病毒感染等。

    【急性弛缓性瘫痪(AFP)诊断

    凡急性起病的肢体运动障碍伴肌肉弛缓性瘫痪者,均可诊断为急性弛缓性瘫痪(AFP)。诊断依据为:
    1.急性起病,有或无明显前驱感染史。
    2.临床以弛缓性瘫痪为主要特征,表现为肌力及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征,易出现肌肉萎缩等。常见双下肢瘫、单瘫或四肢瘫等。

    【急性弛缓性瘫痪(AFP)鉴别诊断

    急性弛缓性瘫痪(AFP)多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肌源性瘫痪,故主要须与假性瘫痪和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相鉴别。
    1.假性瘫痪:是由骨、关节疾病或某种原因所致的骨骼、关节疼痛而引起的运动障碍。如化脓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脱位、维生素C缺乏性骨膜下血肿等。行相应部位的骨骼及关节X线片可资鉴别。
    2.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因上运动神经元病损所致,又称痉挛性瘫痪,硬瘫。瘫痪符合神经解剖规律,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血清肌酶学正常。常无肌萎缩,但久瘫后可出现废用性萎缩。应注意在某些上运动神经元急性损害时,可能出现“休克期”,此期内可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及病理征阴性等,数天或数周后才恢复上述典型表现。

    【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疫情报告

    为达到在全球范围内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的,根据我国“脊髓灰质炎专报系统工作规则”的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人员应及时报告所有脊髓灰质炎确诊和**(即不能立即确定为其它病因的任何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病例)。还同时规定,对于0~14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病例报告的发生率要求达到1/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计委颁发的《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实施方案》的规定,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应迅速报告疫情(即快速疫情报告):农村在24小时内,城市在1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防疫站报告脊髓灰质炎**、**及就诊时不能立即确诊的由于疼痛引起的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例。所属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以电报或电话的形式直接报告省防疫站,并报告地市防疫站。同时,在患儿瘫痪出现后的14天内(最好7天内)采集两份合格粪便(间隔24~48小时)进行病毒分离;并在瘫痪早期及1个月后各分别采集1份血液行相关抗体测定。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