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资源 > 江苏省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1)(5)

江苏省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1)(5)

2010-12-07 15:40 阅读:44513 来源:爱爱医论坛 作者:大*勒 责任编辑:大弥勒
[导读] 江苏省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集
名词解释题

1.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    3.培土生金     4.阴病治阳     5.阳病治阴

6.泻南补北     7.胃主通降  8.封藏之本     9.先天之本     10.治节

11.喜燥恶湿    12.娇脏      13.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肾同源) 14.水谷之海(太仓)

15.七冲门      16.燥湿相济  17.气海         18.气化        19.气机  

20.宗气       21.阴脉之海  22.阳脉之海     23.十二经别    24.一源三歧

25.辨证求因    26.百病之长  27.六气         28.伤寒        29.中寒

30.瘀血       31.阳盛则热  32.阴盛则寒     33.阳虚则寒    34.阴虚则热

35.气机失调    36.阴盛格阳  37.阳盛格阴     38.逆治        39.从治

40.阴中求阳   41.急则治标

答案

A型题

1B    2A    3B    4C    5B    6C    7D   8E    9B    10B

11C   12C   13A   14A   15D   16C   17A  18A   19C   20B   

21A   22E   23D   24A   25C   26A   27C  29E   30E   31A

32D   33B   34B  35B   36D   37C   38C   39C   40B   41D   

42B   43C   44B  45A   46C   47E   48A   49E   50E   51A

52B   53C   54B  55B   56E   57A   58B   59C   60A   61A

62A   63C   64B  65D   66E   67A   68E   69A   70D   71A

72C  73B   74E  75B   76B   

X型题 

1ACE   2**    3BDE   4**E   5ACE  6ABDE 7ACDE     8AC  9DE    10BCDE  11BCDE  12BCDE  13ACDE  14ACE  15**DE 16**DE  17BDE  18**DE  19ACDE  20ACE  21**E  22ACE  23**E  24ADE  25**DE  26**DE  27**DE   28CDE  29**DE 30**D  31**E

填空题参考答案   

1.前半夜;下午            2.阴中至阴;阴中之阳      3.肺金;肾水

4.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5.主升;喜燥恶湿          6.汗;涎

7.脉;肌肉               8.脑;胸中                9.肝;冲脉

10.精血互生;藏泄互用     11.先后天关系;水液代谢   12.肝肾;精血(乙癸)

13.宗气;营气             14.推动;固摄             15.元;原

16.排汗;排尿             17.气陷;气闭             18.营气;宗气

19.血能化气;血能载气     20.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21.生津;摄津

22.手太阴肺;足厥阴肝     23.中焦;食指桡侧端       24.冲脉;冲脉

25.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经 26.胸中;手厥阴心包经     27.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8.足太阴脾;足少阴肾    29.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   30.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31.湿邪;湿邪             32.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3.肺;津液

34.气;津液               35.湿;寒                 36.脾;缠绵

37.心:心                 38.风邪;风               39.溢饮:悬饮

40.肝肺;胃               41.气虚;脾气亏虚         42.脾肾;肾

43.肝肾;肾               44.逆治;证候性质         45.从治;假象

46.反治;因时制宜         47.热因热用;阴盛格阳

是非题判断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中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从而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克互用关系,谓之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又称滋肾养肝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3.培土生金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

    4.即补阳是指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即阴病),治疗上当温补阳气(即治阳),以制阴寒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所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

    5.即补阴是指阴液亏损不能制阳而阳相对亢奋的虚热证(即阳病),治当滋阴壮水(即治阴),以抑制阳热之亢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说。

    6.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之一。所谓“泻南补北”是指泻心火滋肾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泻心补肾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心肾不交证。

    7.饮食物经胃的初步消化再下行于小肠,小肠分清别浊后,其浊者下移于大肠,而大肠主津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这种由胃而小肠而大肠乃至排泄于体外的功能活动,称为胃主通降。胃的通降作用还表现在与脾主升清的相互协调,升降相因,从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

    8.肾内藏真阴真阳,肾阴(肾精)充则化源足,肾阳(命火)旺则生命力强。故肾之真阴宜藏而不宜泄;肾之真阳,宜潜而不宜露。肾的封藏作用主要体现在藏精、纳气、司二阴开合及固胎等方面。

    9.由于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与生俱来,为人体生命的源泉。加之,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而产生的“精气”这种物质。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其盛衰,直接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生殖繁衍能力有关,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10.肺的功能之一。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节人体的呼吸运动,使之有节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气机得以调畅:三是通过呼吸机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四是通过宣降协调运动,促进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11.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脾虚失运则易于生湿,湿盛则又易困脾而阻碍运化,因湿得燥则能化,所以说脾喜燥。而湿邪过盛又最易伤及脾阳,使脾失健运,故说脾恶湿。

    12.指肺。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直接相通,易受外邪侵犯。而且肺为清虚之脏,喜洁净不容异物,“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说肺为娇脏。

    13.脏腑与五行相配,乙属肝木、癸属肾水。生理上,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互化,这种相互滋养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14.指胃。因胃是接受、容纳并腐熟饮食水谷的主要脏器,故称“太仓”、“五谷之腑”。

    15.“七冲门”见于《难经[Ⅱ马十四难》,是指整个消化系统中七处要冲、关隘。即“飞门”为口唇,“户门”为齿,“吸门”为会厌,“贲门”为胃上口,“幽门”为胃下口,“阑门”为大小肠连接处,“魄门”为**。   

    16.脾胃关系之一。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两者结合,则脾得胃燥而不湿,胃得脾湿而不燥,从而保证脾胃正常纳运。  

    17.气海有上、下气海之分,膻中为上气海,为宗气汇聚之所,其下丹田为下气海,为男女精气汇聚之处。  

    18.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面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以及尿液、汗、泪、涕、唾等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变。气化的形式分两种:一是同化,即促使饮食物转化成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气、血、津液等人体所需的物质;二是异化,即将机体利用后的浊物以及组织中的废物,变成糟粕而传送到有关器官组织中,分别排出体外。如果气化作用失常,则可饮食物的消化呼收和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同时亦影响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发生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19.气机指气的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全赖气的升降的出入运动。所以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20.宗气是由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形成的气,宗气积于胸中,有助肺呼吸和助心行血的作用。

    21.指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任脉与手足三阴经相联系(两阴接胸腹),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血的作用。

    22.指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督脉下手足三阳经均相联系(六阳经会大椎)起着调节一身之阳经气血的作用。

    23.是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它除了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外,还能联系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的器官与形体组织。

    24.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谓之“一源”,“三歧”指三脉分道而行,即任脉行于前,经腹胸而上;督脉行于后,经腰背而上;冲脉则分为三支。

    25.是中医认识病因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症、证以推求病因。

    26.指风。风邪四季皆有,可全兼五气,易于它邪合而为病,且常为外感病的先导。

    27.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又称“六元”,一般而言对人体无害。

    28.指外寒伤及肌表,卫阳郁闭,肌腠闭塞,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表证为特征,亦称太阳伤寒。

    29.指寒邪直接入里及内脏阳气者。若直伤于肺,则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等症;若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见脘腹痛痛,吐泻清稀等症。

    30.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胚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31.指邪热亢盛,简称“阳盛”。阳盛的病理特点,主要为阳热亢盛,但阴液尚未虚衰,表现已壮热,口渴,心烦躁动,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为特征的“实热”病变。

    32.指阴寒过盛,简称“阴盛”。其病理特点主要是阴寒过盛,阳气未衰,水湿增多,表现已恶寒,蜷缩,四肢厥冷,大便稀泻,小便清长为特征的“实寒”病变。

    33.指阳气亏虚,脏腑失于温煦,代谢活动减弱,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称简“阳虚”。阳虚的病理特点是: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病变。以脾、肾两脏为多见。

    34.简称“阴虚”。阴虚的病理特点是: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病变。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

    35.指导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36.阴阳格拒的病理变化之一是指阴寒过盛,将阳气格拒于外而出现的内真寒外假热的病变。如阴寒内盛发展到严重阶段,在表现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等症状的同时,又见身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

    37.阴阳格拒的病变之一是指阳邪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闭郁于内,不能透达于外而出现热极似寒病变。如阳热极盛时,在表现有心胸烦热、口干舌燥等症的同时,又见阳极似阴的四肢厥冷。

    38.又称“正治”即逆其证候的性质而治,也就是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法来治疗的一种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等等。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39.又称“反治”即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药物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病证,如热因热用,寒用寒用等等。但究其实质,仍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

    40.是指治疗阳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在助阳药物中,适当佐以滋阴之药,便称为“阴中求阳”,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41.急则治标是指当标病甚急,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即标病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当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如大出血的病人先止其出血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