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使用与前列腺癌相关风险存在密切的关系,使用这类药物,可降低前列腺癌症患者的死亡率。
这项研究由蒙特利尔犹太总医院的Oriana Yu医生及其同事进行,入组的是从一个大型人群电子数据库中回顾找到的11,722例男性(平均年龄71.3岁)。所有男性在1998年4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间首次被诊断非转移性前列腺癌。在平均随访4.4年间,3,499例男性死亡,其中1,791例死于前列腺癌。
结果显示,前列腺癌诊断后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的前列腺癌死亡风险降低24%[风险比(HR) 0.76],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4%(HR 0.86)。诊断后使用他汀类药物还与远处转移风险降低相关(HR 0.77)。
在诊断前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前列腺癌相关死亡和全因死亡的相应HR分别为0.55和0.66,而在只有诊断后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前列腺癌相关死亡和全因死亡的相应HR分别为0.82和0.91.
在累计疗程和剂量方面观察到量效关系,疗程越长和累计剂量越高,HR就越显示出保护性。例如,使用他汀类药物少于1年的患者和使用他汀类药物≥3年的患者的校正后HR分别为0.99和0.61.累计剂量<365 mg的患者和累计剂量≥1,096 mg的患者的校正后HR分别为0.84和0.57.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抗肿瘤作用。观察性研究已探讨了他汀类药物使用与前列腺癌转归之间的关联,但研究结果不一致,并且没有一项研究专门探讨诊断前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会影响所观察到的诊断后使用他汀类药物与转归之间的关联。当前研究观察到的前列腺癌诊断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这一关联的影响可通过以下因素解释。
诊断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的肿瘤特征可能较好,因此前列腺癌转归较好。然而,该研究发现,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诊断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更可能具有较高的Gleason评分。
在诊断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使用时间最长,这与该研究中的情况一样。
前列腺癌诊断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男性可能不同于诊断后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男性。具体而言,后一组可能是因为某种治疗,如雄激素剥夺治疗,而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已知雄激素剥夺治疗可增加脂质水平,并且通常应用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这些都会导致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变得更加弱。
该研究获加拿大卫生研究所支持。Yu医生声明无经济利益冲突。一位研究者声明是阿斯利康等公司的顾问。
研究结果可能促使他汀类药物使用增加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Lorelei A. Mucci医生和Meir J. Stampfer医生表示,该研究得出的最新重要结果证明他汀类药物使用与前列腺癌相关死亡风险降低相关。虽然一项2012年的荟萃分析和之后的5项流行病学研究均观察到这种关联,但Yu医生的研究明确表明有必要确定化学预防药物发挥作用的具体时间窗。关注药物治疗的时间窗可能有助于消除流行病学研究之间的明显差异,并且对于指导随机研究的设计至关重要。目前要进行随机一级预防研究的话,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因为需要在诊断前检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而且此类研究的样本量必须够大且持续时间必须够长。另一方面,对进行前列腺切除术的男性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研究可能有助于阐明他汀类药物在局部肿瘤环境中的分子机制。此外,对行政医学数据库中的长期转归数据进行分析也可能有用。当前研究结果可能足以促使一些临床医生对处于心血管疾病预防临界点的男性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别占比19.59%和24.87...[详细]
在我国,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首位,约为46.08/1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详细]